不是只有「打罵孩子」,爸媽不懂堅持規矩也是「暴力」教養
1、暫時隔離(Isolation)
當親子的情緒已上來,且堅持立場的時候,不宜再作溝通,不管大人跟小孩都應該冷靜下來,再尋求解決及處理孩子的不良言行舉止。
2、適度限制,找到對孩子最有效的處罰 (Limitation)
當孩子不聽話,除了打罵及講道理(這時候他們是聽不進去的),適度限制孩子喜歡的活動及事物,讓孩子該有的自由被剝奪,也是一種處罰。等他們反省改進後再恢復,大家應該不難發現,孩子總是能乖乖聽老師的話,而老師也不會出手,所以用對方法,孩子永遠都可以被教育。
3、自行承擔後果(Consequences)
讓孩子承擔後果能讓他們知道錯誤行為必須付出代價,例如:搶別人玩具,直接取消他今日玩玩具的權利;必須注意的是,後果發生的時間必須即時,也要與錯誤行為有直接相關。
新世代父母該學的「三明治管教法」
所謂「三明治管教法」,就是父母把要孩子改正的錯誤行為,像三明治一樣,夾在正向的教養語言之間。
舉一個寫作業的例子來説,孩子常常一邊寫功課、一邊分心玩玩具,大人可能會直接跟他説,「你給我玩具收起來,不然我就沒收!」、或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講不聽,實在氣不過,就直接打下去,希望孩子立刻修正他的行為。
用處罰的,雖然會讓孩子回神,動一下,可是專心寫作業的能力,並沒有內化,因為孩子只是因為怕被揍,而勉強聽大人的,隔天的寫作業習慣還是一樣。而有效的三明治方法,不是只重處罰,而是把跟孩子的對話分為三步驟:
步驟一(正向支持):
我覺得你前半的作業,很認真在寫,我也有看到你的努力,只是現在開始好像。
步驟二(具體提醒):
但是你現在邊玩邊寫,字開始歪、速度開始慢,去把玩具收起來,可以讓你快速寫完,玩的時間可以更久。
步驟三(正向引導):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因為上次你也可以,如果那裡需要我幫你,我們再來討論。
要改正孩子任何的行為,都可以用三明治管教法,這樣的好處是,孩子比較願意聽,比較不會產生情緒上的對立及對抗,也比較願意,缷下心防,跟大人對話。
不打罵、不溺愛、不養出小皇帝、公主病的九大教養法
一、有愛,也要有原則
家中要有既定的規範,讓孩子可以遵循,就不會從小即任性妄為,傷害自己或他人。例如:拿爸媽的東西要用借的方式,而不是拿了就走,如此一來,在外才會懂得想要東西時,是要用問、而非用「搶」的方式。
二、提供更多的同儕互動機會
許多家長會有錯誤的迷思,認為孩子若要和同儕互動,就應早點送入學校。不過,如果孩子長期以來習慣一個人,一下子進入團體生活(例如幼兒園),反而會不知所措,進而進入自我中心的世界;且在不知如何交朋友的狀況下,又想要引人注意,可能會經常吵著爸媽買糖果、餅乾和同儕分享,或者是使用攻擊、搶奪、破壞、挑釁、不遵守規則等策略來引起注意。要學習社交技巧,可以先從好朋友、好鄰居或兄弟姐妹間的孩子開始互動,從中引導孩子輪流、分享等,看到爸媽自然地與別的孩子互動,孩子也更容易親近其他同儕。
三、父母親的衝突不要將孩子扯進來
爸媽有時把情緒帶給孩子,如此將帶給孩子偌大壓力,同時也會經常聽到:「你爸爸很討厭耶!有空都不帶你出去玩,只想休息……」諸如此類的負面話語。這種拉攏或挑撥的行為將很容易影響孩子,甚至讓孩子有樣學樣。所以爸爸媽媽請記住,父母之間表現出愛的行為,便可增加孩子的正向情緒及行為表現。
四、孩子在長大,要適時放手
現代的爸媽經常做得太多太快,在幫助孩子的同時,也讓孩子損失學習獨立的機會,尤其獨生子女的家長最容易有這樣的行為,深怕唯一的孩子不快樂。從小訓練孩子生活自理,包括收拾玩具、折棉被、做家事,養成分享和自理的習慣,孩子就不會變成家中的「小霸王」。
五、孩子是獨立個體,幫孩子找到自己的長才
有些孩子去迎合大人而去在乎成就感,例如媽媽覺得會彈琴很好,所以得彈琴,藉此找到自己的價值,但這無疑是讓孩子感受到莫名的壓力。
因此,父母從小就該觀察孩子獨特的氣質是甚麼,鼓勵孩子朝著其優勢發展,而不是追求大人眼中的成就。例如認為孩子喜歡唱歌、喜歡音樂,所以送孩子去音樂教室學習,但別沒多久就演變成去計較孩子有沒有彈好琴,而不是讚美孩子唱歌的表現越來越好。
六、家人教養態度一致,親師充分溝通
這是教養守則中最基本的原則,除此之外,最需強調的是同理心的部分,建議照顧者要多花些時間。以繪本為例,爸媽應該模仿更多書中人物的情緒表現,引導孩子思考在遇到事情時該如何處理,並利用更多機會讓孩子看圖說故事。而平時爸媽也該適時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孩子進行有意義的溝通,進而建立孩子的同理心。
七、爸媽的人際社交發展就是孩子最好的鏡子
因為欠缺手足,所以很多的社交紛爭處理溝通方式,孩子無法從小、也無法頻繁地演練學習,因此大人就是孩子最佳的學習典範,尤其是爸媽相處的模式,高EQ地處理夫妻間偶爾的摩擦是很重要的。
八、別總是幫孩子擦屁股
保護行為越多,學業失敗容忍力越差;且學業失敗容忍力越差,孩子所表現出來的人際問題解決態度也會越差,這些都是息息相關的。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要教導的是解決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幫他做比較快。像我有個朋友,孩子在校的人際關係不好,他就真的常常買小禮物或餅乾糖果,讓孩子帶去學校分享,想藉此提高人際關係,結果孩子私下和同儕的社交衝突依然不斷,且孩子也變成一個比同儕更重視物質的孩子。
九、當個理性的聆聽者
獨生子女沒有手足可以互相支持,所以當孩子有挫折、失敗時,大人的角色就必須擔負起支持及理性分析的角色。這不代表當孩子考試表現不好時,你不能表示失望,只是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你相信他會繼續努力,而且你也會支持孩子,一同分析問題,找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