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完訂正的方法,會影響下次成績
學習不是立即見效!爸媽態度決定孩子的成績!
家長多半有許多迷思,其一就是看分數來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卻對於孩子在課業上是否獲得能力感、對學習有沒有熱情等,顯得較不在乎。
以孩子面對「寫作業」為例,我們常觀察到,多數父母見到孩子功課寫不好,就認定是孩子太懶、太笨,把問題完全歸因到孩子身上;或是老師怪家長不協助指導,而家長怪安親班老師沒盡到督促責任。
這些都是解決不了問題,反倒可能導致孩子不寫作業的情況更加嚴重。另外,也常見父母會期待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以為「跟孩子說一些道理」之後,孩子就可以「瞭解寫作業的重要性」,然後立刻轉變成符合大人的期待。
大人們卻都忘了,培養能力、建立習慣都需要逐步累積,並不是光說道理就能讓孩子改變,也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獲得立即成效。當孩子無法完成作業時,父母應該試著去回溯找出孩子為什麼懶惰的真正原因,是孩子對學習沒有熱情?還是認為自己就是「笨」,再努力也沒有用?
理解了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從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供孩子適切的教導與協助。讓孩子慢慢從無知到知、從不會到會,建立起孩子的「能力」;當孩子愈來愈有能力完成自己該完成的事,這能力所產生的效能感或成就感,有時遠比大人給的實質獎賞要有意義得多,也會影響孩子長遠一生的思維與態度。
讓孩子知道,學習態度比分數更重要
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比考試分數的高低更重要。尤其,中小學階段的「學業能力」培養,不單只呈現在成績好壞的表象,也深遠地影響到孩子未來面對挫折時的應戰能力。所謂「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包含了:
*時間安排與運用:
讓孩子學習安排自己的時間,如讀書計畫、每日作息安排等,並能依照既定計畫運作、定期調整計畫等。
*為自己的作業負責:
培養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懂得尋求協助、檢查並改正錯誤的能力。
*遇到困難要解決:
當孩子遇到不會做的課題及困難,要引導他們「主動」求助或是「自動」搜尋所需的資源。
這禮拜就是期末考了,教孩子保持充足睡眠、保持良好情緒很重要。記得,這是孩子的考試,爸媽別把自己的焦慮帶給孩子。
分數,只是幫助我們瞭解孩子在課業上學習的狀況,而不是變成我們評斷孩子優劣與否、認真與否的工具。爸媽如果能多給孩子正向的加油打氣,不要讓他太緊張、也不要製造更多壓力,孩子的表現就會更好唷!
延伸閱讀:
>從遊戲中學習,讓孩子學習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