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完訂正的方法,會影響下次成績
有媽媽告訴我:這星期每天都在忙幫小孩復習功課,小孩累,自己也累,每天都搞到12點才睡!心疼孩子一天睡不到六個小時,自已也累到每天頭痛…
期末考又來了,很多家長也會跟著緊張,擔心孩子考試時會不會粗心、忘記寫名字、忘記複習過的,一場考試全家人神經緊繃。考試成績並不代表一切,如果硬逼孩子拿高分、得第一,可能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及自卑心。要如何協助孩子領略讀書的樂趣及求學的方法,快看看這篇~
只看成績好壞,讓孩子學習更挫敗
記得,有一次到學校接孩子,看到一個阿嬤跟小朋友說:老師教了這麼久,你怎麼都還不會?為什麼其他同學都會?聽完,孩子就開始生氣,耍賴不想走,反而又被罵得更慘。
我急忙幫這個小朋友圓場,跟他的阿嬤說:我們在家也練習很多遍才會,不是一次就學會的啦!其實我更想說的是,你看起來才3、4歲的孩子,心裡就很討厭被比較,對他們來說無可耐何,也真的不是滋味。這有時候是情緒爆發的原因之一。
如何減輕考試壓力,提升孩子學習成就
1.不要把錯的都擦掉
在孩子遭遇挫折跌倒時,別急著去扶他一把,這樣孩子很容易看不到自己的弱奌及缺點!例如,孩子剛學寫ㄅㄆㄇ時,你嫌孩子寫的醜直接擦了他的字,他將無從比較,就沒有學到字體工整的概念!
2.允許小小出錯
別一碰到孩子犯錯就不斷嘮叨責備,孩子會變的容易緊張,擔心自己達不到大人的目標。例如,「我不是早就叫你寫完要再檢查,你看你考這什麼樣子?」,能力的培養,有時要多一分鼓勵,少一分責備,孩子會更願意跨出去!
3.別常用激將法
別經常使用激將法來刺激孩子:「哎呀,我覺得你一定做不到的!」。激將法要看個性而用,要看個性而用,太常使用這個大絕招,可能造成幼兒「我就是很差很爛!」的偏差心理!
4.別比孩子還在意輸贏
有些爸媽比孩子還在乎輸贏!很多父母常在下課接孩子時,不經意的問道「今天考的怎麼樣?」「比賽有沒有贏?」「作業有沒有滿分?」,無形中讓關心變了調,有些孩子其實蠻害怕這種高度期許的壓力,反而影響學習動機與表現。
5.學習沒喘息,很容易逃避
很多學齡的孩子(甚至學齡前),每天都在趕場學才藝,沒有時間適應新學習,更沒有時間消化學習的內容,累積了很多挫敗經驗,一聽到喘息時間又被排了新事物,往往反彈很大,或直接逃避!
6.在孩子面前比,孩子容易自暴自棄
教養中要減少比較及懷疑的態度!當孩子很高興的來跟你分享那個他一直突破不了的學習,終於有了進步,爸媽千萬不要「真的嗎?你有可能整天都沒被老師記奌?」,「你考90分,那你們班應該都沒人考80幾分吧!」。
時時刻刻比較,會讓孩子不想跟你分享他的進步,並破壞學習的動機;而懷疑孩子的努力,則會減少他對父母的信任及對自己的自信,當孩子面臨新的學習時,家人應該要當他們最重要的後盾喔!
當孩子養成順利完成課業或生活中各項任務的能力,自然會對自己產生信心,即使日後遭遇困難,也會獨立去面對困境、解決問題。
7.多一些成功經驗可以建立信心
依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來看,要養成學齡兒童的勤勉感,是需要培養他們面對課業、與他人互動的各種能力。
如果這些能力,足以讓他們順利完成課業或生活中的各項任務,並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與能力感,從這些「成功經驗」裡,孩子會對自己產生信心,願意持續努力。即使日後遭遇到困難,也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面對困境、解決問題,而不輕言放棄。
反之,在這個階段裡,大人剝奪了孩子的思考能力與實際自我從事活動的機會,一來孩子會慣性依賴大人,無法養成責任感與獨立性;另一方面,孩子也會因為缺乏靠自己完成任務的經驗,逐漸失去能力,就容易在活動中退縮,形成性格上易有自卑、懶惰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