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大人沒禮貌,大吼大叫、父母要教4件事
四歲的倫倫,常常對媽媽說話沒禮貌,經常用大呼小叫的方
先來看看孩子對大人沒禮貌的常見行為,你家孩子中幾個?
1、對爸媽大呼小叫
2、對阿公阿嬤沒大沒小
3、對家人講話用吼的
4、常用生氣的方式回話
5、對別人不敢,對媽媽很敢
6、被糾正就大聲回嗆
7、對父母說話的語氣很差
8、用命令方式教大人幫他
孩子說話太直接,應該分年齡教
3-5歲
這個年紀,因為自我中心較強烈,站在他人立場去想的能力較不足,簡單來說,就是感同身受(同理心)的發展不夠,所以與其在教導時,一直強調這「沒禮貌」,或「這別人聽起來會不舒服」。
更有效的策略是,「如果你想要說其他人,那記得要先小小聲跟媽媽分享,媽媽喜歡第一個聽到」,這樣的方式,就是讓孩子不用第一時間去判斷「禮不禮貌」、「對不對」,而是由媽媽聽完後判斷及引導。
6-9歲
這個年紀,了解別人有不同思想,且會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所以他們開始會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所以理論上會開始注意言行,但他們往往在第一時間,欠缺預想的能力,所以沒有經驗過的事,很可能還是吃過虧後才會學到。
所以接續前一個年齡層的方式,孩子先學到小聲跟大人分享,接著,大人再引導。
10-12歲
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知道每一個人的想法或感覺會不相同,而且會跳脫自己的立場看問題,所以發生不太會發生這種直白的情況。
如果,孩子還是會出現,要嘛就是故意,要不然就是真的在同理心的發展有狀況,這樣的孩子,其實在國小中低年級時,你就會發現社交狀況頻傳,會建議求助專業解決了。
孩子沒禮貌,爸媽要教四件事
1、教感受
這類孩子往往很衝動,所以根本也不會去看他人反應,再加
2、教判斷
要讓孩子學到,你用沒禮貌的溝通,別人聽了不舒服,當然
3、教講話
其實我們常說禮貌禮貌,對孩子而言,他不見得真的了解甚
4、教態度
你”硬”,孩子只會學到”更硬”,你的難過傷心才能讓孩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好聽的話是透過模仿而來,長大自然會成熟懂事。長久下來,針對孩子對大人出言不遜的態度,不加以處理,久了就會養成不恰當的言語行為模式,這就是過度溺愛了。
有研究證實,好習慣要比壞習慣多花五到十倍的時間練習,也就是說,如果適切的言語行為需要一百次的經驗養成,那麼一個不良的言語溝通只需要重複十次,之後就會形成終生的習慣。所以家長的態度相當重要,好習慣總是比壞習慣難以養成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