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孩子總是動來動去,不能好好坐著?
好動、坐不住是一種氣質的特徵,因為每個孩子天生的活動量可能都不同。可是如果發展成過動,那可能會影響社交人際、情緒管理、專注力及學習效率。
孩子坐著的時候總是動來動去、扭來扭去,就像屁股長蟲一樣,可能是因為這四個原因:
一、身體沒力氣:
我們要能維持姿勢一段時間,需要良好的肌耐力,當孩子的身體肌耐力不好時,就會看到孩子容易駝背,坐的時候一直在變換姿勢,進而影響注意力,因此這類的孩子,要坐得住,就要加強核心肌群訓練。
二、多感官處理困難:
生活中充滿著各種感覺訊息,有很多並不重要,我們的大腦會自動過濾忽略,但如果孩子的感覺處理有狀況,無法過濾雜訊,就會出現坐不住的現象;例如一有風吹草動就會轉過去聽、看,這類的孩子,就需要專注力訓練。
三、感覺尋求:
這類的孩子可能喜歡坐兩腳椅(就是將椅子向前傾或後仰,只剩兩個椅腳著地),或是坐著時身體前後搖晃、上下晃動,靠牆坐時甚至會去背後撞牆壁等,這些都是孩子在尋求前庭覺和本體覺的表現。
四、其他:
孩子在身體不舒服、疲累或過度興奮、情緒激動時,也會有坐不住的現象,不過這通常就會是偶發事件,比較容易判斷出來。
孩子「坐不住、不專心」,來自醫學及教育的叮嚀
1、現在孩子動態學習不足
2、告訴孩子具體的目標
3、靜態學習前,完整預告
4、分段休息、要起身活動
5、規律作息,遠離分心食物
6、做提神醒腦活動,再寫作業
7、大腦要開機,不然管不住身體
8、讓孩子懂自己的毛躁
9、帶著孩子找到能專心的方法
分不清,過動還是好動?!
我的孩子是好動還是過動?相信這是許多爸媽心中的疑問。好動孩子可接受大人下達的指令,並加以完成;但是過動小朋友每天像是閃電麥坤跑個不停,卻無法停下並觀察自己的情緒引擎及不良的行為。
過動傾向還會表現於各種不同學習環境之中,而且必須同時發生才能稱之為過動,舉例,在學校,孩子被老師認為有過動傾向;回到家裡學習,媽咪也發現老師指出的過動情況;即便到了隔壁阿姨家玩,也被質疑「你家小孩是不是有過動?」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