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餵飯讓小孩生活自理遲緩,5方法鼓勵孩子練習吃飯
幼兒園裡一個孩子,每天中午吃飯都是最後一個,哭哭啼啼的說「不要上學了」。老師很無奈的説:「孩子吃飯從小被餵到大,生理自理能力很差,進到學校後非常不適應。」
我看了一下孩子,果然連湯匙都握不好,吃一頓飯掉的滿桌,自己也很挫折,怎麼會喜歡上學呢?這到底是大人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呢?
⭕️一歲半學用湯匙挖食物送進嘴巴
⭕️二歲半脱褲子及脫鞋子
⭕️三歲半成熟握湯匙自己吃
⭕️四歲自己穿衣穿鞋穿褲子
⭕️五歲後開始學習大小便後自己清潔
大家的孩子可以做到幾項?過度保護,除了讓孩子生活自理落後外,還會造成其他嚴重的發展遲緩,關心孩子的你,快看看這篇吧!
孩子手沒力、筆都握不好,醫生提醒別再餵飯了
2020年南投醫院網站的衛教內容提到,每到吃飯時間,很多家長便要催促家中孩子吃飯,並捧著碗追著孩子,一口一口餵著飯菜。不過這樣不僅父母心力交瘁,南投醫院提醒可能會影響孩子手部靈活性,甚至出現發展遲緩之狀況。
南投醫院洪麗珍職能治療師表示,幼兒慢慢成長過程中會開始在自然環境下展現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如:吃飯、穿脫衣褲、穿脫鞋子等,這些日常例行的練習機會可以提升身體的功能,如:肌耐力、關節活動度、協調能力、記憶力、動作計畫能力、空間概念、身體架構概念等。
洪麗珍治療師表示,幼兒自己練習吃飯、穿脫衣服等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好處有:
一、以身體功能來說可以增加大、小肌肉力量,來穩固以後從事拿剪刀、畫畫、書寫…等精細活動的基礎;
二、以心理功能來說,如果幼兒自己可以處理自己的事,他會有「我長大了」的感覺,漸進地更有自信心和成就感,會有學習獨立的習慣;
三、來每天執行這些有目的性的活動也可增加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幼兒更能適應學校的生活與也更能專心於學校的學習生活。
洪麗珍治療師建議當小孩稍有能力時,即可讓他們嘗試自己吃飯、穿脫衣物,父母在旁協助要越來越少,才能提升小孩的身體功能,也才能建立小孩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2017年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的「國民中小學教育品質民意調查」也發現,台灣家長對於國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超過半數(53.7%)選擇不滿意或很不滿意。
可見台灣在少子化趨勢下,「直升機父母」和「媽寶」現象,備受各界關注和討論,許多家長總是跟前跟後,默默打點一切,卻也使孩子養成依賴個性。
5方法鼓勵孩子練習吃飯
孩子能自己吃飯,對孩子而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因為這會讓孩子感到長大、獨立、有控制權及自主權,而自己吃飯對孩子的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也有助益。該如何訓練孩子自己吃飯呢?
1.給予孩子吃飯自主權
即便孩子用手吃得髒兮兮,或者不太會用湯匙,先讓他們有主控權能怎麼吃(玩食物)和吃多少,允許孩子對部分食物有自己的喜惡,只要他們能照著生長曲線發展,每天有些大小餐是可以的。
2. 用餐時間不冗長
幼兒坐在餐椅上,最慢15分鐘內就該開動,而吃飯時間差不多30分鐘就好。超過時間,把東西收走,到了下一個預定正餐或點心時間再給孩子吃。如此,下一餐孩子才比較有機會正常吃飯。
3. 別訂一大堆吃飯規矩
孩子吃東西不該連哄帶騙、威脅利誘,也不急著訂一堆餐桌規定,例如吃飯不可以說話、不能用手拿食物。哭和難過,只會讓孩子更不想吃飯。
4. 不要故意讓孩子分心
會令孩子分心的事物都不該出現在餐桌上,例如玩具、書本、手機、電視,也許父母會覺得這樣比較好餵,錯,這只會讓孩子含飯久久不吞、更不願自己吃飯。
5. 家人一起同桌吃飯
父母應該幫孩子建立一個很好的用餐環境,例如家人同桌吃飯、和同儕一起吃飯,孩子不但可以有愉快的社交經驗,還能夠有學習模仿對象。
不要過度保護孩子,當心發展遲緩
我常評估一些孩子,這個也不敢,那個也不敢的,除了跟個性有關,有時真的跟我們過度的保護有關,甚至讓孩子早期經驗不足、刺激不夠…發展慢是怎麼來的?我透過這篇提醒大家~
台灣的新生兒出生率近年來頻創新低,但發展遲緩兒的人數卻是屢創新高。依據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施行細則」,發展遲緩兒童是指在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疑似異常或可預期有發展異常情形,並經衛生主管機關認可之醫院評估確認,發給證明之兒童。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發展遲緩兒童的盛行率為6~8%。在台灣隨著早期療育系統服務的推行,有越來越多的發展遲緩兒童被診斷出來,2010年台灣地區通報的發展遲緩兒童就有17,304人,較2009年增加7.0%,且有持續增加趨勢。
不過由於台灣目前發展遲緩兒童是否通報須經由家長同意,因此相信實際的發展遲緩兒童人數應更多,所以發展遲緩兒童的早期療育,是兒童福利與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
發展遲緩是先天還是後天?!
造成發展遲緩的原因包括有:
1.早期環境刺激不足、經驗不足
例如缺乏適當的遊戲環境、社交互動或語言練習經驗,此類根據研究是最多的族群。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