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任性哭鬧,先了解內在需要,別只處理情緒
在一次新書發表會後,一位帶著3歲半女孩的媽媽來問問題,結果孩子在旁邊一直歡、一直哭鬧,媽媽説「你就不能等一下嗎!下次不帶你出來了」。我蹲下來跟這孩子説:「媽媽在問老師,怎樣把你身上的哭哭蟲抓走,讓你變開心的小孩,媽媽借我2分鐘就好。」説也奇怪,當我講完後,孩子似乎是聽懂,馬上安靜下來,乖乖牽著媽媽的手。
其實,孩子的哭鬧,多半有內在需求,例如被忽略了、怕大人沒看到他。
你每次面對孩子的情緒爆炸時,都知道他心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嗎?快看看這篇「跟孩子內在對話,別跟情緒對話」,你就會懂了
小孩為什麼這麼「盧」?
小孩只要一進賣場,就會突然很堅持要買某些東西,不讓他買,就會大哭大鬧。媽媽好好講都沒有用,明明事前也跟孩子說好了,但是進了賣場還是繼續鬧。
以兒童心理學來說,小孩從一歲到四歲這段期間,會慢慢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發展 (Tantrum)。這時候的孩子容易讓人感到很「盧」。
大腦的發展從出生後就本能的持續尋求與人連結,因此嬰幼兒從出生後隨時都在學習如何表達和回應對方。
孩子在幼年時開始學習如何伸手拿、用手指向物品、用眼睛注視大人、用說話表達他的需求,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如何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他的需要,以及如何去接受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的失落感。」
很多家長管教時會講反話、冗長的講道理,結果孩子因為不懂話中意思、不想聽說教,造成委屈與不滿,家長也被氣得火冒三丈。
例如:「你再皮試試看、再丟東西試試看」,結果孩子因為不懂話中意思,就真的去試、去丟東西了,這時候媽媽就更火,而孩子也感到委屈,會問媽媽:「你不是要我試試看嗎?」
所以要先清楚孩子聽不聽得懂。教養關鍵是,家長在管教、給予指令時,勿拐彎抹角,盡量用簡單、具體的方式傳達希望孩子做的事、希望孩子了解的規矩。
要孩子聽話,先讓孩子「聽得懂」
以色列的「仲介學習」認為「和小孩對話時要有目標,並且要創造一個讓小孩可以學習的環境」。
簡單來說,大人跟小孩對話時,要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對話的目標在哪裡,而且要在小孩聽得進去的狀況下,才開始對話,不然就是無效溝通。要創造小孩可以聽得進話的環境,還是要先瞭解小孩的情緒和行為,從哪裡而來。
快兩歲的孩子正發展出自我意識,想要自己決定一切。然而,他們其實沒有能力在無限的選項中,找出自己真正要的東西,所以才會產生了大人拿一百樣東西給小孩,小孩仍然不滿意的狀況。
常有父母抱怨家中小孩盧小小,每天照3餐發火,或是情緒暴躁的莫名其妙,就像火山爆發。例如說,小孩在賣場鬧情緒,一樣是因為沒有能力在多樣選項中找出自己要的,或是沒有能力克制自己什麼都不買。
一般而言,孩童情緒失控原因,常起因於生活中的挫折感,大致可分為3種,包括:(1)需求沒有被滿足、(2)無法清楚表達需求、(3)他人不懂自己的需求。所以,當小孩怎麼講都不聽時,大人除了當成小孩要挑戰他的權威而惱怒之外,更好的做法是放下自己的情緒,重新思考小孩「不聽話」的原因。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