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老師的雙贏「親師溝通」5技巧
從衛福部4年一次的「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2022)」可見,學齡兒童父母親工作狀況,父母親均有工作者占 73.6%,在雙薪家庭佔7成以上的狀況下,孩子接觸最多教育的地方就是學校,與老師的溝通也成為每個家庭了解孩子的重要渠道之一。
從下圖中也可以了解老師對孩子的關心,孩子都有記在心裡,父母也該多多關心自己孩子在學校的狀況,親師溝通成為一個需要注重的議題。
這幾年來,家長與老師之間的溝通問題也越來越受重視,無非是因為溝通不良所造成的衝突越來越多。這一篇主要是要促進親師間的溝通,希望大家都更有同理心,提早了解他人的想法。
因為如果教育跟教養如果能達到一個平衡,了解大家都是以愛孩子為出發點,希望他們的行為變得越來越好,其實,最有福氣及受惠的,就是我們在意的孩子。
親師溝通常見6大渠道
親師溝通的管道包括透過聯絡簿、班級群組、私訊、電話、家訪和班親會等六大類,比較如下:
親師溝通時,不該問老師的五件事
1、老師,孩子看起來不太開心,是不是在學校被欺負?>過度關心孩子情緒
2、老師,我們以前都不是這樣學的耶~>質疑老師的專業
3、我家小孩本來不會這樣,是不是同學帶壞他?>我的孩子永遠是對的
4、老師,你應該要怎樣怎樣教……>干涉老師的教法
5、孩子一回家抱怨,就馬上找老師>過度寵溺孩子
爸媽必知!5個親師雙贏溝通技巧
到底要不要問老師?很多媽媽很想問,但是又怕老師覺得媽媽在嫌棄這個老師,所以變得很擔心想問又不敢問。
1、孩子有不同的情況時,可以互相討論
很多時候,小孩在家和在學校的表現其實是不一樣的,老師和家長可以先取得共識,錄下孩子的情況給對方看,兩邊對照後,就能減少在溝通上的問題。
2、不要害怕標籤化
父母可以讓老師多瞭解孩子的狀況,不要怕被貼標籤,而不跟老師講孩子的問題,到時可能會變大問題。
因為老師猜不透孩子的問題,反而更會覺得孩子有問題。所以給老師一個適當的標籤,老師才能給孩子適當的資源。
3、有問題勇敢說,語氣溫和客氣
如果孩子面臨嚴重的問題,你當然需要和老師談談。如果學校發生了什麼事,父母絕對不要立刻怒氣衝天的跑到學校討公道,而是,應該客氣的詢問老師一些相關問題,並開放胸襟,不要急著抱怨或指責。
很多時候,當面溝通會比文字訊息更不容易被誤解。可以用訊息溝通,但要注意用字遣詞,常用「謝謝」;也不要一直守著訊息,要老師馬上回,因為老師還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4、不要第一時間質疑老師
當孩子把情緒帶回家時、向父母抱怨老師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挑戰老師,而是要先站在老師的角度,和孩子溝通,否則只會破壞學校師長的權威,導致孩子不再敬重老師。
例如:「老師應該是希望你下課去上廁所,但是,我不知道你是沒聽好、還是沒記清楚,或是有可能老師沒講清楚。但我明天還是會去跟老師問清楚。」
5、老師規則先講好,讓家長放心
老師在開學初可以告訴家長,自己的教學理念以及班級經營的方法,讓家長了解老師帶領學生的方式,邀請家長合作。現在媽媽太焦慮,老師更要讓家長放輕鬆,家長也要理解老師。
親師溝通最重要的就是理解、體諒還有配合
老師當然關心班上所有小孩的學習與情況,但一個班級有三十幾個學生,加上還有行政事務和各種計畫要做,難免心有餘而力不足。做家長的慎重其事,只針對特定問題才找老師商量,這樣不但是體貼老師,也幫助孩子學習獨立處理問題。
延伸影片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