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打人、咬人,原來是為了這個
其實小孩打人、抓人甚至咬人挺常見的,可說是發展的必經過程,但有些孩子這個階段一下就過去,有些孩子卻老是發生,令家長頭痛不已,「好好講道理也講了、罰也罰過了,甚至也打過,讓他知道這樣會痛,但為何孩子就是一再出現這些行為」。
其實,面對小孩打人,你越是用懲罰的方式,孩子越容易一再出現這個行為,因為他們行為背後,並不是真的想要傷害人,而是希望大人能夠懂他。同樣是打人行為,但不同孩子打人的時機也是不盡相同,因為背後的動機或原因可能不一樣,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才能有效遏止行為的再發生。
小孩有打人、抓人、咬人等不當行為(後面會簡稱攻擊行為),原因可能是:
一、想用嘴巴探索:小小孩總是喜歡把東西放嘴巴,不論是可以吃或不能吃都如此,玩具玩到一半也要送入口,因為這是他們認識環境眾多管道中的一種。但當這個用嘴探索的行為發生在親餵或和小朋友互動時,就會被稱為咬人,令人不舒服。
該怎麼辦?
親餵時被咬,一定要立刻讓寶寶離開,看著寶寶並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寶寶”不可以”,停頓一下,認為寶寶有接受到訊息後再讓寶寶喝奶,如果寶寶又再咬一次,依樣重複剛剛的動作,但如果重複一兩次後,寶寶依舊咬,那就不再餵了,因為要讓寶寶更清楚的連結,做了這個動作(咬),就不能夠再喝奶。
寶寶會咬人,有時候是學來的,有些大人看到寶寶粉嫩粉嫩,很可愛,會說好可愛唷!好想咬一口,甚至會真的做出像是咬的舉動,但這樣的行為,卻很容易被寶寶誤解讀成是與人互動的方式,而在與同儕的互動中模仿出來。
二、想實驗看看:所有的孩子都是小小實驗家,當他們觀察到或發現一個行為,就想要嘗試看看,這樣的行為會有甚麼樣的反應,所以當你的反應越多,不論是不是負向反應,對孩子而言都代表著你注意到他。
該怎麼辦?
當孩子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三次打人的時候,建議一開始不需要反應太激烈,冷靜並將孩子的手移開,告訴孩子不可以,並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引導孩子做一次適當行為,孩子做出來就要給予大大鼓勵,孩子會去分心兩者行為得到的反應落差,那麼適當行為孩子就容易再出現,不適當行為就會被弱化。
三、想要捍衛主權:你有沒有發現在遊戲場、親子館或公園,孩子最容易出現這些攻擊行為,而且可能沒有明顯的徵兆唷!孩子很有可能玩一玩,然後就默默地靠近同儕,接著就巴一下或者是咬下去,這是因為孩子覺得他被侵犯了,這個年紀相當自我,認為玩具都是他的、這個場地都是他的。
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真的傷害了別人,除了道歉外,記得先把孩子帶開冷靜,告知不可以打人或咬人,並且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到其他的活動上,讓孩子去玩其他的玩具或遊戲。如果孩子與其他同儕有衝突,可以先觀察一下孩子是否能解決這個衝突,假使越演越烈,快要動手了,大人就一定要趕緊出面,「如果妳們都不能輪流玩,那我就要把車車收走了」。如果孩子是用粗魯的方式強佔玩具,那麼也要要求孩子歸還,並且讓孩子知道用粗魯的方式,孩子是不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的。
四、想說卻說不出口:一、二歲的孩子也會感到無聊、肚子餓、疲憊、想抗議,但卻無法表達出來,這會令孩子相當挫折,因此孩子可能就會使用比較激進的方式,來讓大人知道他的「不爽」以及「需要」。
該怎麼辦?
通常主要照顧者比較能猜出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在滿足孩子需求前,可以引導孩子用肢體語言表達,有能力就用簡單的口語表達,表達對了再給予,當孩子有出現適當的表達方式,就要立即給予讚美,如果可以也應立即滿足孩子讓孩子知道溝通是有用的,而且這樣的溝通方式,比用那些激進的行為有用多了。
五、我就是不高興:人都有心情煩躁的時候,不論任何年紀,就像有些大人肚子餓的時候,會容易煩躁易怒,但因為小孩的額葉發展尚未成熟,管控不好自己,因此孩子在心情煩躁的時候,會容易做出比較偏向攻擊的動作。
該怎麼辦?
可以觀察一下孩子煩躁的時機,例如肚子餓了容易煩躁,就應該在適當的時間點給予點心;如果疲累容易煩躁,就該調整作息,有午睡時間;如果遇挫折容易煩躁,就要在爆發前先給予關注和引導;如果孩子看起來就是想要發洩,那就該規劃體能活動的時間,讓孩子能在活動中發洩,轉換正向情緒。
六、認定用說的沒有用:這最容易發生在手足或對象是比自己小的孩子上(因為覺得他們聽不懂),或者是溝通失敗經驗過多的孩子也容易發生例如遊戲時總遇到沒禮貌的同儕,幾次下來,孩子就會學到,要達到目的,用說的沒用,得用更激進的方式,例如打。
該怎麼辦?
大人引導變得相當重要,一定要讓孩子發現,用說的真的是有用的,如果對象是比較自己小的孩子,那麼解決的方式,可能是去詢問弟弟妹妹的爸爸媽媽,或者是用玩具交換的方式。如果是生活上有過多負面經驗,那就建議要找固定同儕了,可以帶孩子上些團課,從團課中認識同儕及家長,因為同樣會找這樣的課程,也許家長間的教養態度比較一致。熟悉後,再進一步相約出來互動,增進成功社交經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