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拖拖拉拉是因為沒有時間觀!4-8歲孩子該學會的時間管理
宣宣在看世足賽,正開心的時候,遠方媽媽一句:「宣宣,我不是跟你說過,回到家後要先寫功課嗎?又開電視看?」宣宣不耐煩的說:「好啦,等我看完這局就去!」
過了一會兒,媽媽繼續說:「叫你去寫功課還不快去,你今天功課是要寫到幾點?快去寫啦!老是講不聽。」「唉唷,就差一點點了嘛!快結束了啦,等我看到這局誰贏就去,一下下就好…」這時媽媽也氣了起來:「每天都再一下下,我今天只給你10分鐘喔,超過10分鐘,你試試看…。」
10分鐘後,宣宣仍然繼續看著電視,只見媽媽氣急敗壞的從廚房一路吼叫出來:「10分鐘囉,還在看?」結果就是:宣宣開始「起番」(台語),硬ㄠ只過了2分鐘,而媽媽只能拿起棍子或衣架,作勢要打他,這才逼著宣宣進房間寫功課…。
類似情境有沒有很熟悉?每次要叫孩子做什麼,都只等到他說:「等一下!」給他時間,最後還是起番不聽,最後搞得母子倆都賭氣
每次要叫孩子做什麼,都只等到他說:「等一下!」給他時間,最後還是起番不聽,最後搞得母子倆都賭氣。
4-8歲,可以開始學的「時間觀念」
安安是一個快6歲的孩子,剛來天才領袖上課的時候,媽媽説他對「快一點」、「來不及了」、「都幾點了?」這種話,根本就無感,快被氣死了。我評估完了後,發現他都快6歲了,在認知發展上,抽象的時間概念「時間長短」、「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日常生活中做事的順序」,這些概念非常薄弱,讓他拖拉慢的兇手就是缺乏「時間概念」。
後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訓練,終於讓他在幼小銜接前,懂得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
拖拉慢、沒時間概念的小孩,除了在家被駡,在團體裡跟不上速度會很吃虧,整天被催,久而久之,就變得没有成就感與自信心。
我們當初送安安父母一個基本的時間概念訓練表,今天,我把這表及文章,送給大家。
㊙️4歲孩子
爸媽可以教他分辨時間長、短概念;也可以教孩子,時間排序、先後的概念。
㊙️5歲孩子
爸媽可以教孩子了解“倒數5分鐘、或倒數1分鐘”的概念。
㊙️6歲孩子
爸媽可以教孩子,建立10分鐘及30分鐘長度概念。也可以教他在30分鐘內,去做完3件事或2件事。
cp值超高的教具!搞定小孩的初階時間觀+金錢觀★特價$100起
㊙️7歲孩子
可以教孩子,在1小時內分配工作。
㊙️8歲孩子
可以教他計劃工作及休息時間的分配。可以玩,但自己去計劃有多少玩的時間,而不是無限制的玩。
孩子的「時間觀念」是需要提早培養的,可以減少孩子每天被催被駡的頻率,增加他的主動性及自信心
我們都知道自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孩子能管自己,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大人時時刻刻在管他!
方法1:把時間主導權還給孩子
每次與孩子爭執,孩子總會頂嘴說10分鐘還沒到呀!實情是,孩子根本無法定義10分鐘到底有多長,媽媽總以為孩子在耍賴,其實你們是在雞同鴨講。
這時,就要把主導權還給孩子,好比說,遇到這種情況,我會說:「那你說說看,你還要幾分鐘?」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幾次之後,他就會了解5分鐘、10分鐘到底是多長。也可以使用定時器,時間一到就會提醒他時間到了。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從自己的口裡說出時間,會比媽媽強制約定的時間來得有效多了。
方法2:明訂作業完成的自由時間
千萬不要將孩子下課後的時間全部規定成他必須要做的事情,尤其是小學生媽媽,很習慣在小孩放學回家後,把從六點到十點的時間,全做了規範,包括寫功課、練琴、收書包、洗澡、看書、睡覺等等,完全沒有讓他有開心玩遊戲的時間,這會讓孩子的心理更不平衡。
最好的方式,讓他在做完指定的功課後,可以有30分鐘的自由遊戲時間,例如,明訂晚上八點到九點不用孩子做任何事,就讓他自由地做想做的事。這段時間不能要他去刷牙、提早上床、或收拾玩具等等,要讓他知道:「媽媽是說到做到」。
讓孩子有可以自由掌控的時間,但事先父母要先跟他約定,除了這段時間外,其他時間就必須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如果沒做好,就會壓縮到玩樂的時間。
如果已經定好時間,但孩子某天作業多,就是寫不完怎麼辦呢?這時記住千萬不能說: 「你功課都寫不完了,還玩什麼手機?」只要輕聲告訴他:「是你自己因為做了…,占掉了時間,不是我。」這能幫助孩子做好簡單計畫,長大後就比較不會落東落西。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