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我的小孩偷東西嗎?我該怎麼辦?
小孩未經他人允許拿了別人的東西,其實很常見,因為他們自我中心強,認為自己想要就可以拿,大概要到5~7歲的時候,孩子才真的知道這樣的行為叫做「偷」,此時他們對物權的概念更清楚,了解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在2~3歲時,孩子不是真的「偷」,只要看到就想要拿,而不是真正的偷竊;當在五、六歲,孩子常會出現沒有說,只是拿來用一下,就很容易被認為是「偷」東西。然而,網路上很多爸媽詢問孩子「不告而取」的行為,很多也都在5~7歲,大約是大班到小一最常見,這很弔詭,他們應該要知道這樣的行為是「偷」,但為何還一直犯都講不聽呢?打也打過、罵也罵過、講道理也講了,難道就是得送警察局嗎?
為什麼孩子會不告而取?
其實孩子會想「不告而取或偷」,原因有很多,不同孩子可能有不同原因,而一個孩子可能同時存在多個原因。
1.衝動控制差,想要立刻得到滿足。
2.想引起大人注意。
3.未被充分的教育「偷東西」是錯的。
4.在生活中觀察到大人也有將東西占為己有的行為,例如爸爸把公司的耗材帶回家,媽媽把店員多找的錢占為己有。
5.和家人關係較疏遠,感覺被忽略,將偷來的東西當作「愛」的替代品。
6.遭受到某種程度的霸凌。
7.因生活中的巨大變故,例如父母離異、轉學或被同儕排擠,而有焦慮、憤怒、失去支持的感受。
8.想要使令他不開心的人,因為他偷東西而痛心。
9.渴望擁有別人有的東西,自己卻都不能買,例如好吃的食物、好看的文具、或用品。
10.想要彰顯自己是勇敢、堅強無懼的。
11.喜歡偷東西的刺激感。
12.認為沒有人會知道。
13.就是想要叛逆,挑戰大人。
14.需要錢去買想要的東西。
經常偷東西的孩子,他們通常有這些特質:衝動、孤單、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厭煩、憤怒、和低自信心。他們通常不太相信他人、不易建立親近關係。
知道孩子偷東西時,爸媽可以這樣做
1.充分說明未經同意拿取別人的東西,就叫做「偷」,是不對的、不被接受的、不誠實的行為。
而且你拿了別人的東西,別人可能會因此產生麻煩,例如辰辰的橡皮擦被你拿走了,他就沒辦法訂正作業;小玲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她可能會被她媽媽罵。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