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挑戰底線吸引大人注意,小心是沒自信的徵兆
也有些孩子則是因為常忘東忘西,能力不足,但不願被人發現而被嘲笑,在校就會表現出愛搞笑、誇張像小丑般,去吸引人家的注意力,也同時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因為自己有本事讓大家哄堂大笑,儘管做的行為可能不適切。還有一群孩子,會因為手足的競爭,爭寵吸引大人關注,就會故意使壞,儘管結果可能會被修理的很慘,但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存在的證明,只是這種方式,永遠也填不滿孩子空虛的心。
3歲後孩子使壞有原因,大人要淡定分析心態
想一想,你一天稱讚孩子的次數有比罵他的次數多嗎?我們都知道,經常被罵會變得沒自信,孩子除了沒自信,還會沒有安全感,認為爸媽是不在乎他的,所以搗蛋時,爸媽的責罵反而令孩子的內心深處感到開心,爸爸媽媽還是在意我的。
因此,別總是把孩子的好行為視為應當,孩子會依照外在環境的回饋來判斷這類的行為是否要繼續的,該誇獎的就該誇獎,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也別急著生氣責罵,因為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比一直糾正行為更重要。
當你冷靜分析孩子使壞的原因後,就會發現多半都是想要引起關注,但我們要想辦法讓孩子知道哪些是好的、不好的,有三種心態爸媽要注意:
.正向注意力
當孩子表現出好的行為時,我們給予關注或讚美,這時孩子得到的就是「正向注意力」,它可能是一個抱抱、一句稱讚或鼓勵、一個親暱舉動……等。「正向注意力」是能促使孩子表現更多好的行為。
.負向注意力
當孩子表現出不當行為,你感到生氣而給予的注意力,通常就稱為「負向注意力」,它通常包含威脅、審問和說教。別以為你給的是懲罰,對孩子而言這是獎勵,所以你沒有減少行為,反而是強化了孩子的行為。
.沒有注意力
沒有注意力,亦即對發生的事件不去關注,面對孩子尋求注意力的不適當行為,「沒有注意力」反而比「負向注意力」更好,但這不代表你完全不理,而是你不針對這個事件作回應,你可以要做的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其他事情,做球給孩子,讓孩子有好表現後,給予正向注意力,別讓孩子持續連結「不當行為」能得到關注。
想想以下這個情境:
家中兩兄弟安分的在房間看書,爸爸工作,媽媽做家事,半個小時過去,大家都專心做自己的事,爸媽也暗自高興孩子終於長大懂事了。
突然,「爸爸,弟弟搶我東西!」、「媽媽,哥哥打我!」於是爸媽就開始過去處理紛爭,在過去的半小時,爸媽沒有說過「哇!你們兩兄弟很棒,可以兩個安靜在一起看書」,而是有騷動時,爸媽才會出現。
我們在無形中,都給了孩子許多負向注意力。從這些負向注意力,孩子學到我要惹些麻煩,像戲弄人、干擾人、罵人、激怒人等,才能中斷大人,甚至可以控制大人。這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當他們有適切行為時,我們常視為理所當然,吝於稱讚,當他們有錯誤行為時才去關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