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告訴孩子你哪裡有錯,反而會讓孩子習得無助感
碎念一百遍,不如同理孩子一遍
記不記得我直播說的,修正孩子的錯誤,你當然可以「你怎麼總是這麼慢?奇怪,每天都弄到快來不及了,你到底有什麼毛病啊?」,可是,當你念完經,孩子的耳朵關起來了,心也關起來了。
很多大班小一的孩子開始學寫字,媽媽說,我都一直有訂正他的錯誤啊,但他考出來的還是錯,怎麼會這樣?我說:錯誤能不能訂正到,能不能記住,在於一開始教這個錯誤的態度。
如果開始用同理孩子的語言,「我覺得寫了五遍,ㄉ跟ㄌ還是分不出來,你一定是累了,我們先等一等,你準備好了再開始!」,這樣,孩子會打開耳朵、張開眼睛、開放他的心,去聽你接下來要教他什麼。
相反的,「都寫了五遍了,你還在給我錯,你到底有沒有用心啊?你的腦袋都在裝什麼?你在學校是不是都沒聽?」,這樣,孩子會去逃避他的錯誤,因為這些錯誤,是害我被罵得兇手,讓孩子反而更討厭他,反而提早對這個學習倒胃口。
從團體互動中,教孩子學習適應環境
之前媒體記者問我,很多媽媽很擔心自己的孩子,跟一些不守規矩的小孩在一學習,會被影響,因此選擇孟母三遷!團體中本來就有各種不同氣質的孩子,我想,會這麼做,也是人之常情,但從小到大,我們不可能一直幫孩子挑最好的環境,我倒覺得大家可以換種作法:
1.觀察負向行為,學習控制情緒
當孩子的玩伴愛生氣或會打人,我們以這些行為當教材,教育自己的孩子判斷是非,學習控制情緒,變成受歡迎的孩子!
2.從遊戲規則,教孩子學會思考
當孩子的玩伴不遵守遊戲規則,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思考並回想,有禮貌及大家喜歡的行為又是什麼?以及分享、輪流、等待的必要性!
3.從團體互動,學會關懷
當孩子的玩伴能力比較弱或年紀小,我們教育自己的孩子,去發展同理心及學習照顧關懷,學習當團體中更成熟的角色,而不是一直被照顧的角色!
親愛的爸媽,孩子在成長中,我們不可能一直幫孩子選擇最舒適的環境,他們需要的是透過經驗,磨鍊出能適應環境及適應更多人的能力,這才是「教養」!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