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教育)現在孩子太自我!常不懂自己做的事,會影響別人
2.不能等待
孩子們心急不能等待,一直停在”你馬上照著我的意思,我現在就要!”,或著經常做了再說,不能記住教訓~
3.不能聽話
孩子們覺得聽我自己內心的聲音比較正確,接受父母或別人的意見變得很難~
4.不能觀察
孩子們變得很難發現自己說話傷了人,讓人傷心!也很難發現別人的窘境,極端的在意自己的權益~
5.不能挫折
輸了總是”都是別人的錯”、”都是這個東西不好”,反思自己的能力變得很低~
6.不能同情
關懷及付出的經驗變少了,感動的能力也變差,自我中心很強,而不能體諒別人在苦難中的心情
我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在孩子的情緒發展中,像野火一樣蔓延,幼兒基礎教育很重要!
五情教育(同情,親情,表情,友情及溫情),是孩子發展的關鍵,別讓孩子有冷冰冰的感情,我們要培養能體貼別人及能感動別人的暖世代!
同理心,是人際關係的基礎
.父母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2-5歲是發覺和培養孩子同理心的黃金時期,應該多讓孩子和同齡人接觸,在與同齡人的矛盾(哭哭鬧鬧)中,明白別的小朋友也有自己的愛好和喜怒哀樂。
同時,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榜樣。俗話說:「言教不如身教」,道理說得再多,都不如父母身示範來得有效。
現今許多父母都成為「低頭族」,大部分時間都在玩手機,忽略親子間的親密互動時間,當孩子需要父母關心卻受到忽略,某種程度上會造成情緒上的起伏與不安。
當孩子情緒處於不穩定狀態,心情愈糟,就愈會把專注力放在自己身上,凡事只想到自己,忽視周遭的人,也忽視周遭系統。
.引導孩子認識情緒
要小孩懂得體諒別人的感受前,首先要讓他認識不同情感的名稱。父母可以針對小孩的行為作出說明,給每個行為所帶來的情緒反應作標籤。
譬如小孩為妳受傷的手指呼呼時,妳可以說:「你幫我呼呼喔,好體貼喔!」小孩會從妳的反應知道自己的行為是被認同、 被視為珍貴的。
小孩也須要知道負面的情感,畢竟現實生活裡是兼具了正、負面的情感;所以不要害怕去指出小孩不體貼的行為。妳可以溫柔、冷靜的對他說:「你剛剛說話的口氣好兇,媽媽很傷心,很害怕喔!」清楚的讓小孩知道他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不同的感受。
我們可以用一些小遊戲來幫助小孩更熟識情緒的表達。可以利用繪本,讓孩子猜猜看圖片上人物是生氣、快樂、或是難過。
.鼓勵小孩說出他們的感受
也許孩子還不懂每個情感背後的原因,但是當他們想要說出心裡的感受時,父母必須要認真的聽他們說,讓他們知道我們在乎他們的感受。
如果小孩太小還不懂得說出來,父母可以鼓勵他們利用情緒卡,指出他們當時的感覺。父母也可以說出自己對小孩的感覺,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什麼影響。
同時也可以讓小孩知道成人一樣有情緒,有感覺;怎樣去應對負面的情緒是小孩必須學習的課程。
從生活中多與孩子討論、溝通,幫助孩子標示情緒與感覺,同理心的表現過程必須先具備察言觀色的能力,接著解讀對方情緒,最後才能產生同理的行為表現,因此,如果父母經常和孩子溝通、表達情緒,自然而然,孩子也會懂得辨識各種感覺,進而理解他人的情緒行為。
.多讓孩子接觸人群
家長應多讓孩子與人群接觸互動,從生活中累積同理的經驗,像是平時帶孩子到公園玩樂,當孩子觀察到其他小朋友因玩不到遊樂設施而難過時,父母便可以幫孩子描述感覺,例如:「我想那位小朋友玩不到遊樂設施一定覺得很難過」
藉由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情緒,如此一來,當孩子日後遇到類似狀況,就能運用過往的經驗,進而展現同理行為。然而,父母應該從小就協助孩子描述感覺,畢竟若沒有及早建立彼此分享感覺的習慣,等到孩子越來越大,更難以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
.從遊戲繪本中互動,學習同理他人
有些小朋友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烈,父母也可以運用繪本幫助孩子標示感覺,也可以透過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孩子學習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角色扮演遊戲確實有助於培養同理心,例如:孩子與玩偶進行角色扮演的想像遊戲,藉由不同角色之間的彼此對話,使孩子有機會轉換不同角色,並練習以他人的立場表達感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