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腦開發?左腦開發?大腦開發的7大迷思!
那麼,如何在幼兒的啟蒙階段,落實培育?
*增強認知能力的提升
重視孩子全面性的認知發展,如日常生活的智能、學習上的智能、人際社交智能、空間智能及語言智能等。其他像是專注力、記憶力、推理邏輯能力及創造思考能力等的加強和提升,對於兒童心智潛能的開發,都有相當的助益。
傳統中,人們總是強調高智商(IQ)的重要,但事實上,健全、優越的多元智能,可以讓我們應付更多生活中的挑戰、解決更多的複雜問題。因此,縱使先天智能有限的孩子,一樣可以透過多元智能的開發,讓他往後的生涯發展和表現,不亞於高智商的孩子。
*多運動,提升體適能力
像是肢體協調、肌力與肌耐力、心肺耐力、動作柔軟度、感覺統合、手眼協調等,都屬於動作發展及體適能力。根據臨床經驗,從小有好的體能及動作協調度高的孩子,在社交能力、自信心、自尊心及其他的認知學習上,都會比體能及動作協調度差的孩子,整體表現優秀很多。近年來,更多的科學研究證實,運動可以改變大腦的迴路,常運動的孩子較易專注學習,也較具有優越的記憶力及思考力。此外,運動時所釋放的腦內激素,會直接影響人們腦中的情緒系統,讓人感受如沐春風;所以,啟發體適能的潛能,是正面且迅速促進大腦開發的管道。
*訓練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心理影響生理,重視孩子的情緒管理、問題解決能力、挫折忍受度、同理心發展、環境適應能力等。根據臨床經驗,幼兒的情緒是可以教育的,情緒管理更可以自我提升,甚至快樂的情緒在個體中會感染,也可以藉由訓練來主動形成。因此,訓練孩子理性與感性協調發展,也是潛能開發的必要條件。
 
  
不要被迷思絆倒了
許多的科學實證證明兒童大腦的可塑性相當高,適當的介入及刺激,絕對可以促進兒童的大腦發育成熟,並提升學習效率。但是,一些錯誤的觀點,也需要適時地釐清,例如:
【迷思1】左、右腦可以單獨進行開發?
專家說:腦磁儀的科學研究證明,左右腦的訊息溝通相當快速,透過豐富的經驗與教育同時來促進全腦能力,才是正確的開發之道。
【迷思2】常抱哭泣的孩子,會讓孩子的個性變得軟弱、依賴?
專家說:大腦科學證實,提供嬰幼兒足夠的觸覺經驗和安全感,絕對有益於大腦與人格的發展。
【迷思3】三歲前的孩子懂得很少,不需要教太多?
專家說:大腦科學證實,三歲前,生長環境和遊戲的刺激愈豐富,幼兒日後的發展能力就愈強。
【迷思4】四肢發達的孩子,頭腦就比較簡單?
專家說:大腦科學證實,兒時的體適能力表現愈好,長大後的認知能力及社交情緒能力就愈佳。
【迷思5】大腦發展只會隨著年紀走下坡,人愈老愈笨?
專家說:大腦科學證實,大腦的可塑性是終其一生的,只不過愈早期的可塑性愈強,成人可以靠許多的益智遊戲來預防大腦老化。
【迷思6】透過預測幼兒的大腦細胞數,可以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就?
專家說:大腦科學證實,大腦功能一直都在改變,計算成人或幼兒大腦細胞數量是沒有意義的,唯有透過標準化的兒童發展評估才比較客觀。
【迷思7】IQ高,未來成功機率變大?
專家說:大腦科學及兒童發展證實,高智商(IQ)不一定代表比較容易成功,還必須加上高人一等的情緒管理(EQ)和身體發展(DQ),才能發展出超級大腦,造就美好人生。
大腦研究結合兒童發展,誕生真正的大腦訓練課程
近年來,腦造影技術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愈來愈多的科學研究證實,人類要破解大腦密碼、瞭解大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絕非天方夜譚;此外,先天基因與後天教養所扮演的影響角色雖然無法明確區分,但是腦科學研究所提供的資訊和貢獻,卻是不容忽視的。
隨著大腦認知神經科學研究不斷地推陳出新,兒童的教養策略也有了爆炸性的改革。培育兒童更優勢的學習能力固然重要,但身為家長及師長的我們也必須重新檢視,什麼才是讓孩子的大腦得以平衡發展且合乎自然的教養模式,例如加強孩子的認知學習,也必須顧及孩子的記憶功能、專注能力、語言理解表達、邏輯運思及視知覺等的表現,把腦科學結合學習,這些都是我一直在天才領袖教育中心努力的事。此外,發展學也提醒,感覺整合能力及動作成熟度、學習等息息相關,不但影響兒童的生理,也影響高層次的認知發展。
培養或教育一個孩子必須要從巨觀著眼、微觀著手,提供孩子更多元的學習環境,而不是更多的限制;掌握孩子的大腦黃金時期,結合認知、發展與人格的教養,才能讓大腦即早優勢發展,讓孩子的潛質可以更充分、更高品質地開發與邁進。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