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腦開發?左腦開發?大腦開發的7大迷思!
到賣場及書店,你一定會看過一個學習區,一堆「右腦開發」+「左腦開發」的教材,很多爸媽都搞得一頭霧水!
我研究腦科學的理論與實務多年,我常在媒體上說,讓孩子多些環境刺激來滿足心智與大腦的發展,絕對是好事,但要從教材去分刺激到哪一邊的小腦袋,可能不是挺正確的說法。
因為孩子不管在哪個階段,要學習一件新事物,時時刻刻都在用兩邊的腦!
開發潛能,先建立正確的腦科學認知
大腦是人類接收及發送信號的中樞,如感覺動作、意識、高層運思等,其實從幼兒階段,腦內革命就不斷地在進行著,而且革命的速度遠超過成人。
舉凡幼兒外顯的感覺動作能力、心智能力、推理邏輯能力、專注與記憶能力,以及情緒能力等,都是大腦不斷塑造、發展而來。至於先天潛能與後天教養的論戰,也隨著一波波科技的更迭與成果,逐漸出現了曙光。
其實,大腦的整體表現優劣,代表著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文化刺激、生理和心理發展整合的結果;換句話說,如果先天基因羅織出大腦這塊美麗的畫布,那麼後天環境的刺激,便是一枝神奇的畫筆,為大腦鋪陳出更多的構圖與色彩。
許多研究發現,哺乳類動物在刺激豐富、充滿遊戲的環境中,重要的大腦區域便會發展得出奇迅速,團體中的行為表現也會比較出色。例如在猴子的實驗中,將剛出生的小猴子隔離,生活在貧瘠的環境中,結果發現,這猴子在很多認知及行為上的表現都會呈現負面的異常。
反觀人類,許多有趣的研究發現,人類嬰幼兒時期的感覺動作遊戲、語言表現、親子依附關係、體適能等,都影響其未來的學習與發展。甚至是同卵雙胞胎,即使具有相同的先天基因,但接受到較豐富的後天環境刺激的個體,其大腦或身體的發展也就愈好。
所以,追求潛能開發,或許更該把許多的大腦科學新知正確地應用在孩子的學習及發展上,並且藉由科學性的教養方式來改變腦部運作,才是提升兒童學習效率與優勢成長的主要關鍵。
▲ 豐富多元的遊戲及學習,是啟動大腦高效運作的鑰匙。
大腦對於兒童智力的發展,具有很密切的關係,而智力主要建構在具有注意力、記憶、社交、語言等元素的遊戲行為上,所以要促進孩子的智能發展,幼兒期的遊戲經驗是很重要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Eric Kandel研究發現,大腦神經元會受到環境的刺激而釋放出更多的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物質幫助製造新的蛋白質以增加突觸的連結,進而改變大腦網路。因此,對於正在快速發展的大腦來說,豐富多元的遊戲及學習,便是啟動大腦高效運作的鑰匙。
所以,人終其一生都需要學習,只有學習中的大腦才會隨著時間及環境的刺激而不斷重塑,發展成更優秀的個體。至於如何在大腦複雜的結構及發展過程中,找出增加神經元連結的方法,則是所有腦科學家當前致力的目標。
某些大腦潛能開發上的迷思,如腦神經細胞數量的多寡絕對影響孩子腦力發育,這個說法是有很大的錯誤,因為人類潛能要開發的是神經與神經之間的連結,而不是去看你腦細胞的數量。基本上,人類大腦中每一個神經細胞和其他神經細胞之間,約有一千個以上的連結。所以,愈多環境刺激的大腦,在學習上的連結也就愈強壯,促使孩子產生反應快、記憶深、專注長,以及充滿豐富創造思考力的表現。
▲ 系統化的專家培育法
長期以來,許多國內外的腦科學專家也一直在尋找一套教育模式,可以讓孩子快速且有效率地學習。無論方法為何,人們必須要能體認到,天性與後天教養不該是絕對的二分法;因材施教,才是潛能開發最好的遵循指標。
目前,腦神經科學專家們已經歸納出幾項基本原則,透過系統化地教導,讓發育中孩子的大腦可以運作得更有效率。
所謂的系統化的專家培育法,共有三個步驟:STEP1(刺激神經連結)→STEP2(整合全腦能力)→STEP3(強化身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