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敏感孩子,千萬別用一般的教養方法處理
當「低敏感媽媽」遇上「高敏感孩子」
這樣的組合,通常是孩子容易有情緒,但媽媽始終摸不著頭緒,孩子怎麼會這麼難教。其實只要媽媽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好好分析,就可以知道孩子情緒行為背後的原因了。
切記,一個孩子的缺點,也可能同時是他的優點,例如他們可能比較善解人意唷!可以試試下列活動:
.給孩子一些感覺玩具
例如沙子、泥土、麵粉或水。讓孩子對新觸感的玩具可以用自己的步調玩,像是用夾子夾東西、或戴手套用手指畫畫等。此外玩耍位置盡量離可以清洗的地方近一些,讓孩子可以很快擺脫不適感。
.單一食物餵食
吃副食品時,更需要單一食物,將菜分開來給,不要為了讓孩子一次吃進所有營養,全部混在一起,會讓嘴裡的食物口感過於複雜,不易接受。
.事前預告
當孩子面對新經驗時,像是看舞台劇、聽音樂,除了預告給予心理準備外,也可以先從觀賞比較小型的戲劇表演開始,再到大型。
此外要讓孩子有觀察的空間與時間,別總是急急忙忙的就定位,你準備好了,不代表孩子也準備好了!
.多注意孩子對環境刺激的負荷程度
例如”我有注意到你皺眉頭和摳手、坐不太住,是因為這個音樂你不喜歡嗎?”當孩子表達不舒服時,要能快速且溫柔的回應。
.讓你的孩子知道你要摸摸他
”我現在要幫你換尿布了喔!”、”你今天表現真的好棒,所以媽媽才會摸摸你的頭。”
.親子共讀時,多用詼諧、戲劇化的方式說故事
可以觀察孩子能接受的刺激強度有多少,漸進給予,重點是選對故事,牽涉到傷心、緊張、有壞人……等,就大一點再說,別急著挑戰孩子的極限。
當「低敏感媽媽」遇上「低敏感孩子」
這樣的組合也很棒,相處上問題不大,比較要擔心的就是孩子大剌剌影響人際社交了,所以教導孩子察言觀色,凡事多想一下再做,變得相當重要。
.利用手機或討論,幫孩子刻劃下各種經驗
例如「你慢慢地、有點力氣地吹,就可以吹出好多的泡泡耶!」讓孩子對自己的感覺調控更了解。
.注意孩子的負荷,引導處理方式
即使你們可以忍受較高的感覺刺激,但還是要注意不要超過孩子的負荷。並引導孩子說出這樣的不舒服是甚麼樣的感覺,察覺原因未來就懂得如何處理。
.帶著孩子觀察周遭的人
在搭捷運、公園小憩、或親子共讀時,帶著孩子觀察周遭的人或繪本上的人物,其表情、肢體動作、互動的過程,讓孩子體會原來同樣一件事、一句話,別人看起來或聽起來會有這麼多不同的想法,「你覺得沒什麼,別人可能會覺得相當有什麼」
當「高敏感媽媽」遇上「低敏感孩子」
這樣的組合,媽媽通常會變成孩子的跟屁蟲,擔心孩子碰到別人、擔心孩子失了規矩,擔心孩子說錯話。簡單來說,在外人看來,媽媽簡直就是神經質了吧!
所以,請這類型的媽媽記得,你的孩子就是跟你不一樣,放手、適時引導孩子、降低媽媽自己的焦慮程度,就成為最重要的課題。親子間可以多進行以下活動:
.給孩子大量的感覺經驗
像是和別人一起在歌聲中跳舞(不同節奏)、手指畫(不同濃稠度)、玩水或捏麵團(不同軟硬度)
.扮家家酒
想要讓孩子注意聽故事,那麼你就得用好玩或是誇張的口吻來唸,甚至帶著孩子一起來玩角色扮演更好。
.即使孩子的敏感度很低,還是要了解環境對她/她的刺激
”這裡好吵喔,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媽媽覺得這裡有點吵,耳朵覺得不舒服,你會嗎?”
.提供容易分辨不同感覺的食物
提供新口感的食物,也可以給孩子吃甜的或酸的水果和脆脆的餅乾等容易分辨不同感覺的食物。
.讓孩子更注意到他對事物的感覺
“你把肥皂水倒來倒去,你現在手有什麼感覺嗎?”也鼓勵孩子嘗試不同的觸感,像是文具店裡,各種不同的美術用紙就有不同的觸感。
.先說出自己的感受給孩子知道
不要期待孩子自然就會察言觀色,媽媽盡量要把自己感受好好說出來,讓孩子了解,裁示加強孩子察言觀色最好的方法。
其實敏感不見得是壞事,但不被了解的孩子,可能會愈變愈壞。因此我們越要同理孩子這類型的孩子,教養要引導而不是指責,你想想,孩子如果沒有透過行為讓你了解,那要如何讓妳了解孩子呢?您說是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