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處罰,孩子就没規矩?錯!教規矩,關鍵在教養3S+2R
我在《教養的秘密》一書中也有提到,教養態度決定性格;培養孩子的自主權,首先要讓孩子先清楚知道「原則」,也記得不要「出手」幫孩子,適時扮演理性的「聆聽者」,讓孩子知道是非對錯,再給予空間學習跟傾聽他們的想法,練習自己決定。
2.(Solitary)別排滿孩子才藝,讓他自由遊戲學獨處
這個階段的孩子該學習規劃自己閒暇時間的責任。如果孩子一句「我好無聊」,就能獲得家長的陪伴,孩子根本無從認識自己的需求和能力,也不知道該如何和自己相處。
孩子有權無聊,卡斯特尚提醒父母,別允許孩子看電視填補空檔,也不必帶著孩子四處上才藝班。父母可與孩子討論,但請孩子規劃屬於自己的週間遊戲作息表,父母只要在家裡提供屬於孩子的工作桌或角落遊戲空間,讓孩子依自己的安排遊戲。
自由遊戲的時間愈多,孩子愈容易回答「我該做什麼」的問題。
3.(Stick to the principle)不怕孩子哭鬧、堅持原則
許多父母訂了規矩,也告訴孩子違反規矩的後果,卻因孩子的哭鬧、拖延而妥協、屈服。教養態度前後不一致,孩子反而成為機會主義者,他們學到以負面的方式堅持到底。針對固執、難以服從管教、太過堅持的孩子,我在《教養的秘密》中有五個分齡小撇步,給大家參考:
一、訓練孩子的等待與觀察力,增加與他人互動經驗。
1~2歲的孩子,也許表達能力不夠成熟,但大致上已經能夠清楚理解成人所說的話。所以,在這階段,家長就可以慢慢培養孩子的等待及觀察力,透過不同遊戲方式,來達到同樣的目標。
二、練習開始與家人分工合作,訓練當小老師。
2~3歲的孩子,堅持度開始變得非常高,很多都要照自己的意思做,爸媽可以從提醒的方式,並與孩子分工,讓他也有部份參與,並透過合作帶來的好處,進而發現更快達到目標的優點。
三、團體經驗的累積,可以增加適應力及觀察力。
3~4歲的孩子,要多融入團體遊戲中,讓孩子在群體觀察、模仿其他兒童的行為,去降低他堅持自我的機會,當他越融入團體,越能夠很快了解狀況,適應力就越強。
四、獎勵孩子的自律行為,增加彈性思考的能力。
4~5歲的孩子,從他律到「自律」,是個重要階段,這階段父母應給予簡單、明確、不難做到的教養指令,4歲左右的孩子「停、看、聽」的能力會大幅增加,亦能幫助孩子思考,增加其衝動控制與情緒控管的能力。
五、社會能力成熟,多獎勵他的分享、等待與輪流。
5歲以上的孩子,非常需要被尊重,例如,我常在孩子很堅持的當下,跟他說:「我知道這是你的,但我很希望你待會不玩了之後,有機會給弟弟玩一下,爸爸沒有要現在就叫你給…….。」用這種話術跟孩子溝通,他們多半都會覺得被尊重,放下他們的堅持,同時又能獲得父母鼓勵的機會。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