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處罰,孩子就没規矩?錯!教規矩,關鍵在教養3S+2R
演講時,父母問我,到底要怎麼處罰,孩子才會有規矩?其實,教孩子學規矩,一點都不難,關鍵在如何訂規矩,而不是處罰。5個教養原則(3S+2R),如果大人做到愈多,教出的孩子就愈有規矩,快來看看這五件事你做到多少~
3-6歲是責任感的關鍵養成期
如果父母想讓育兒這件事有如倒吃甘蔗般甜美,建議家長,千萬要把握三到六歲,這時期是建立孩子「自我負責」觀念的最佳時機。
自我負責的認知與態度,是能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基礎能力,和記憶型的讀、寫、算教育相較,教會孩子負責任的投資報酬率最高。
一旦孩子在學前階段學習到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上了小學後,父母就有機會看到凡事自動自發的「理想」小學生:早上不賴床、上學不遲到、好學不惓、充滿學習熱情、不用催也不用趕,孩子會自動寫完功課……。
幼兒在二歲前仍是無律階段,較沒有是非觀念的存在,以滿足自我的需求為主,顯現在外的行為不受約束。
但是三歲之後,開始進入他律時期,除了自己,孩子已意識到他人的存在,開始有是非善惡的觀念。
五歲之後,更是可以透過先前的成功經驗,有自律的初步模型,在社會的鼓勵之下,慢慢的形成一個個好習慣。
3歲後孩子有没有規矩,關鍵在教養3S+2R
1.(Self-determini get)給孩子自主權,練習自己決定
《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建議父母:「關於自己需要什麼,孩子應該逐漸做更多決定,並自己承擔後果。」
不論吃飯或是玩玩具,父母都該將自主權還給孩子,不該幫孩子決定玩具怎麼玩。又如吃飯,父母可以決定供應哪些菜餚,但除了孩子自己,沒有人能夠決定孩子的食量。
只要孩子不想繼續吃,就該結束用餐。父母只要堅持在規律的時間提供三餐,並拒絕在餐間提供零食,孩子很快就會學習找出正確的食量。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