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後還不會說話,有三件事要趕快教!
當寶寶高舉雙手要抱抱時,可以說「你要爸爸抱抱嗎?」;當寶寶指著瓶子要喝水時,可以說「瓶子,喝水水」,引導孩子在語言和動作的連結。
2、教孩子肢體語言的模仿
孩子坐得很穩之後就可以教導孩子做出一些簡單的手勢了,例如拍手、give me five、掰掰……等,研究顯示,在寶寶十四個月大手勢動作越多,在學齡階段的語言能力也會越強,詞彙也比較多。
手勢不僅有助於未來的語言發展,更對孩子的情緒發展相當有幫助,因為一歲左右的孩子常哭鬧的原因之一就是”有話說不出呀!”這也就是為什麼國外會流行寶寶手語了。
3、教兒歌,開心互動
孩子對於有節奏、有情緒的語言都會學得特別快,這也就是為什麼爸媽總是覺得孩子學情緒語助詞總是特別快。
所以帶著孩子唱兒歌,搭配簡單的動作,像「小星星」這首國民兒歌搭配手指頭的動作,甚至在幫孩子洗澡時也可以將兒歌歌詞改編成你正在洗的動作,例如用「泥娃娃」的歌配上洗臉臉、洗鼻子……的詞等。
孩子語言發展問題,不能只看孩子會不會「說」
臨床上更常觀察的是,孩子的”比手畫腳”能力好不好,也就是手勢的發展(Gesture Development)。
研究發現,有特定型語言障礙或自閉症的孩子,其手勢的發展從小也就不好,慢說話的孩子或高危險的孩子(如早產兒),他們的語言出來時間雖然比較慢,但手勢發展卻是正常的。
寶寶大約在10個月左右就會開始出現簡單的手勢,10~13個月該發展出的手勢包括:「拍手」、「指」、「給」、「展示」(例如拿餅乾show給媽媽看)….等手勢,同時會伴隨著一些語言前期的行為。例如孩子與大人的眼神接觸(eye contact)
能跟隨大人的眼神或手勢看到大人要他注意的東西之共同注意力(joint attention)、有來有往的互動模式(turntaking)。
手勢加上這些行為都是口語能力發展上相當重要的能力,1歲過後手勢發展會越來越複雜,孩子會用手勢來補足說的不足,例如比出「沒有了」的手勢、或作出要打電話的動作等等。
所以經常有一兩歲的爸媽在網路上問我,孩子的語言到底有沒有慢,我都會請他們觀察,孩子的手勢發展,如果表情手勢發展也不多,那麼就建議盡早接受語言治療師的評估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