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多擁抱不會寵壞,孩子反而越抱越聰明
但抱不夠的孩子會感到寂寞,覺得自己的存在不受重視,反而容易產生情緒障礙、失去安全感,影響長大之後對人的不信任、猜疑,甚至易怒。
解決分離焦慮,有效的育兒法
很多時候我們想訓練孩子獨立,例如兩歲多後我們希望他們自己走不要再黏人討抱了;三歲多後,我們希望他們能獨立睡,不要一直來找爸媽陪睡;四歲多後,我們希望他們獨立上學,不要分離焦慮。
其實,2歲後要訓練孩子獨立是有方法的。
一、減少對孩子的負面語言!
你知道這個年紀的孩子是聽得懂的嗎?
媽媽對孩子的負面語言只會令孩子更感焦慮,賴在媽媽身上的時間更久,旁人的負面語言,冷言冷語,也會令孩子更不願離開媽媽去探索環境。
因為他認為環境中充滿威脅,也更不喜歡這個人,這樣的環境及路人甲,只會讓本來就快抓狂的媽咪更加辛苦唷!
二、到陌生環境或要離開前先多陪伴!
媽媽就像是安全的堡壘,所以到了較不熟悉的環境,請媽媽都先陪伴著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後自己離開媽媽去向外探索環境。
如此有安全依附的寶寶只要留意到媽媽還在附近,他就能慢慢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甚至與人親近。
三、「躲貓貓」是減緩分離焦慮的好幫手!
在《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一書中,我曾經提到,孩子會擔心媽媽不見,是因為心智上「物體恆存」的概念還沒有成熟。
所以,多玩躲貓貓的遊戲,就是讓寶寶知道,媽媽不見了還是會再出現,媽媽一直都在我身邊,只是離開一下下。
四、「預告」可以減緩寶寶焦慮的程度喔!
對孩子而言,陌生的環境、人事物都是威脅,需要去認識、觀察及了解適應,他們會透過媽媽的反應,決定自己的下一步。
因此如果媽咪能在事先就告訴孩子,甚至利用照片讓孩子先稍為熟悉,到時候孩子在那樣的環境時會適應的更快唷!
平時也可以利用繪本讓孩子認識不同的世界,了解環境中的變化,也是有幫助的。
五、記得要跟孩子說再見!
媽媽要離開孩子外出時,一定要跟孩子說再見!
許多長輩都會說不要跟孩子說再見,偷偷走就不會哭了,其實這都只是暫時的,等到孩子發現了,只會更焦慮,哭得更慘,對媽媽產生不信任,這樣的安全依附關係就會破壞,或甚至黏得更緊。
所以一定要告知寶寶,媽媽甚麼時候就會回來,並且清楚的說掰掰。
而且,最重要的是,接手的那個人,也能提供足夠的安全感,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六、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帶孩子外出曬曬太陽,除了能刺激正向情緒的發展,也能讓孩子多觀察這個世界,有些孩子的氣質天生就敏感,不要逼孩子打招呼,讓他慢慢適應及觀察。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越多,寶寶就會更加快適應不同的人事物,有助於孩子的適應力!
七、由寶寶決定要不要給其他人抱!
媽咪如果希望寶寶快點和家人親友熟悉,媽咪可以陪伴著寶寶或甚至抱著寶寶與家人親友遊戲,等到寶寶漸漸玩開了,寶寶自然就會慢慢離開媽咪找人玩,也比較願意讓人抱。
很多時後一下子就強行將寶寶抱走,或者是媽媽硬是將寶寶推給別人,只是讓寶寶更焦慮,造成反效果唷!
八、「觸覺刷」是寶寶情緒調節的好幫手唷!
觸覺刷我在各大媒體都有衛教,其實就是一種新式的幼兒按摩,透過四肢的刷澡按摩,能有效的將穩定又舒服的觸覺刺激,傳遞到大腦情緒區域,形成另一種與幼兒的親密語言,進而穩定寶寶情緒,減緩過度焦慮的程度。
因此如果寶寶分離焦慮情形較嚴重,平時也很容易哭鬧,建議每天都使用觸覺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