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多擁抱不會寵壞,孩子反而越抱越聰明
公園裡,一個坐在推車上的寶寶哭著要抱抱,媽媽安撫了一下,發現不行,就把寶寶抱起來。這時,旁邊的老人家開始對媽媽念經:「哭就抱會寵壞他!」、「愈抱會愈黏人!」⋯⋯⋯
天啊!這是什麼舊觀念,我來給大家五個正確觀念:
1、刻意不抱,再小的寶寶會知道你在刻意訓練他,反而更焦慮黏人。
2、擁抱能提供心理的安全感,寶寶很需要。
3、抱並不會寵壞。有時是,孩子没討抱,大人還常抱在手上,孩子才會養成不愛坐推車的壞習慣。
4、孩子不愛坐推車只要抱,有時是他無聊,你要讓寶寶有得玩,手上有東西,轉移他的注意力,才不會只想抱。
5、研究發現,孩子哭,能得到擁抱及正向回應,1歳半後的「語言」及「認知」發展會更好。
所以,常常抱並不會寵壞孩子,反而長大後心理更健康。別再給討抱的孩子貼標籤,快看這篇~
「一哭就抱會寵壞孩子」事實真是這樣嗎?
「孩子哭的時候不抱,他才知道哭是沒用的,以後就不輕易哭了,這多好帶……當媽就得狠得下心!」
很多人認為寶寶一哭就抱,會讓寶寶養成任性、無法獨立的壞習慣。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教養裡面,跟這些心理行為有關的,你越急,越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大量專家研究、事實案例證明:嬰兒哭的時候,大人不理會,讓孩子知道哭沒用,這是違背天性的做法。
因為,對於還不會使用語言來表達的嬰兒來說,哭鬧是他們表達自己的唯一方式。剛才還對你笑著的寶寶,下一刻卻哭了,這通常意味著他可能有這些需求—睏了、餓了、冷了、熱了、尿褲子了、不舒服了或是想跟你撒嬌討抱。
實驗證明:多給孩子擁抱,是寵不壞的!
▪ 美國布朗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出生前幾個月里,媽媽積極地回應寶寶的啼哭,寶寶18個月後,語言和認知能力發展更好。
▪ 美國聖母大學研究發現:
嬰幼兒時期經常得到父母愛撫、擁抱的孩子,長大後不但不會過度依賴父母,反而會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更強的社交能力。
▪ 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媽媽更快地回應寶寶的啼哭,最終會使寶寶的啼哭減少,而不是增多。
▪ 科學家們對比早產兒和足月兒對於撫觸的反應。研究結果發表在Current Biology中,他們發現支持性(來自養育者的溫柔的)觸摸實際上可以影響大腦,這種觸覺對嬰兒會產生積極和持久的影響。(Elizabeth R Moore et al.2015)
越是多給孩子擁抱,孩子反而越有安全感
如果你去觀察那些懂得向父母「討」擁抱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並不是想長時間地「占據」著媽媽的懷抱,往往是玩了一會兒,就過來蹭你一下「求抱抱」。
如果你給孩子的回應是積極的,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不到一會兒孩子就會心滿意足的離開。
「擁抱」是對小小孩表達愛的方式,有些父母會擔心孩子養成黏人的習慣,寶寶哭鬧時刻意不抱,想藉此訓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