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教孩子,想要,不代表你就可以要
關鍵1 :允許錯誤發生
在教養過程中,成人經常比孩子還要著急,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溝通與等待,讓孩子無法體會在混亂中出錯的經驗是相當可惜,因為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是井然有序,每個孩子都是從混亂的玩具堆中學習收拾;從混亂的餐桌上學習吃飯技巧;從一堆衣服與鞋子裡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件。
當這些東西我們都替孩子準備完善,或是動手幫他們做的時候,將降低孩子挑選及收拾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孩子將來進入幼小銜接的學習力,透過日常生活周邊的處理,把一片混亂調整成有秩序、有邏輯的思維,將助於未來的學習能力。家長不但要放手讓孩子自己試著做做看,更要相信他們其實可以做得很好,多一些鼓勵及讚美,允許錯誤,才能造就充滿自信及自理能力的孩子。
關鍵2 :聰明拿捏標準
要提醒家長的是,讓孩子勇於嘗試是好事,但若超齡訓練、揠苗助長,則失去教養的本意,爸媽應理解孩子每個年齡的發展表現都有限制。舉例來說,面對2歲以下的寶寶,普遍家長都知道要放手讓孩子學習吃飯,可是在表現的標準上,卻往往過於嚴苛。
一般2歲以下的孩子,吃飯時經常將桌面弄得凌亂不堪,或是有坐不住的情況發生,面對這樣的狀況,家長可能會大發雷霆。此時家長應將標準放低,因為孩子的手眼協調正在發展,他們對手部的穩定度及手掌、嘴巴的協調,甚至是吃飯工具的使用技巧尚未成熟,導致其無法將「自己吃飯」這件事完成得如此理想。
另外,2歲以下的孩子注意力維持時間不長,享用餐點時,僅能把握前10分鐘的黃金關鍵時間,如果為了要訓練自理,每頓飯都吃1個小時,那也破壞內在的飲食動機。根據上述原因,適時放寬對孩子的標準是聰明父母的作為。
關鍵3 :提供適當自主權
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動作越來越成熟、認知越來越進步,面對已具備自我思維的寶貝,親子之間難免會發生爭執,此階段家長可以嘗試與孩子彼此各退一步,商量互相都可接受的處理方式,例如:孩子在吃飯時擁有自己挟菜的權利,可以決定哪道餐點吃少一點,哪道餐點吃多一點,但是不能全盤挑食。
孩子能力變高,意見也會變多,有主見的轉變可能會讓父母不知所措,對於孩子的對抗,家長若採取硬碰硬的方式處理,孩子反而會耍賴、反抗、唱反調,透過理性溝通,與孩子協商合理的期待及要求,讓大孩子在訓練自理能力的過程,掌握適當自主權與彈性。
無論是在各方面的教育上,家長經常比孩子還要急迫進行,其實尊重孩子、親子間保有一定的距離、耐心陪伴,才能讓爸比媽咪與孩子以最輕鬆舒適的步調,進行每一項能力的養成與提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