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怎麼教孩子,想要,不代表你就可以要
自律第一步:想要,不代表你就可以要
很幸運的,我的孩子有一個不但會教音樂,更會教品格的好老師。
上週,音樂老師分享了自己從小的成長故事,每當他們家的孩子下課回家後,爸爸給孩子們的第一句話,絕不是現代家長的「快點給我去寫功課」、「快點洗手準備吃飯了」、「快放下你手上的遙控器」,而是「先把每天必要的事先做完,再做你想要做的事!」。這句話,真是訓練自律的法寶,原因有四個。
第一:了解「想要,不一定就可以要」的觀念,非常適合教4歲以上的孩子。4歲以上的孩子,應該多多刺激他們思考,而不是一直用吼的,讓他們一直處在被動學習,用吼其實會越耳背的,最後還是會照著自己的意思做。
第二:指令明確,每天必要做的事,孩子一定知道,不用吼罵,把家長自己的情緒弄得很糟。
第三:有要求,也有目標,讓孩子更有動機,為了想要的事,趕快做必要的事。
第四:用先後的次序感,去訓練比較沒有時間感的孩子。
早期教育,有5件事很重要,「生活自理+語言力+思考力+專注力+情緒力」,這些發展的好不好,是將來孩子自律及與人社交互動的基礎,比認識很多字卡重要,希望大家能引導孩子盡早養成。
教自律,要從想要及必要做的事,先開始了解
隨著社會形態轉變,家庭組合模式也漸漸由大家庭轉為核心家庭,在少子化的影響下,現代父母無一不將孩子捧在手掌心,舉凡生活用品、學習環境等,皆經過重重精挑細選。但您可曾想過,當孩子習慣了無虞的日常生活、習慣了爸媽替自己安頓好一切瑣事,是否會導致他們在無形中失去培養某些重要能力的機會?
若孩子從小習慣於被父母餵吃飯,從未試著練習使用湯匙、筷子,即便年齡增長,仍無法熟練自己吃飯的技能。同樣道理,家長經常擔心孩子做不好、做不對,而急忙代替孩子完成他們應嘗試犯錯、學習的機會,這種教養模式可能造就孩子日後凡事仰賴父母,人際關係也受影響,甚至連帶拖累學業表現。
因此,為了讓孩子從小培養奠定日後各方發展領域的基本能力,身為家長,更應著重於5大能力養成,協助您與孩子一同面對未來人生中的種種挑戰。
對於孩子練習自理,家長應多鼓勵及放手
培養個性獨立的自律寶寶同時,父母難免會存在一些擔心,過度掌握自己生活的孩子,日後會不會變得固執難溝通?家長的心態又該如何調適?掌握以下3關鍵,讓爸比媽咪在教養過程更得心應手。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