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個年紀___,最在意爸媽公不公平!
有一天,上學快來不及了,老大還在跟我僵持不下,自己動作太慢,還故意不把鞋襪擺好,於是手工餅乾沒法吃到。最後,就很氣憤的又蹦出很多小孩經典名句-「不公平!弟弟都有」「都是爸爸害的啦!」,我覺得這種計較、遷怒,又沒想到自己有錯的行為,不教實在不行,決定親上火缐溝通。
大家有沒有覺得很奇怪?我們又沒有對他們常講這句「都是你害的」,為何孩子朗朗上口?
看到孩子的問題行為時,千萬別急著對自己的教養產生自責心態,往正向樂觀的方向去分析,原因可能有3個:
(1)孩子的個性比急、耐性還不足
4歲以上的孩子,雖然同理心開始成熟,但有些孩子仍然衝動性高,等待很困難,4歳前出手的機會高,而4歲後,則是出嘴的機會高,這是衝動控制尚待成熟,也正常的發展,需要教育。
(2)孩子求好心切、要求完美
有些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或事物被剝奪或破壞,覺得不在自己的計劃內,覺得不在自己的規則裡,頓時覺得努力白費,而轉換成憤怒的情緒,這是情緒的覺察在成熟中,也是正常的發展,需要我們教育。
(3)孩子凡事要求公平、需要父母更多關切
有些有手足的孩子,每天爭吵,為的是能力不落於自己兄弟姊妹之後,於是就㑹討更多的「公平」,引來父母更多關注。「都是你害的啦!」這句話,就變成保護自己的語言,這是社會及社交能力還沒成熟,也是正常的,更需要我們教育。
如果「都是你害的啦!」,是孩子一種情緒的發洩,那身為父母的我們,回應「你給我住嘴!」、「你再給我講講看!」等方式,就有可能不太對了。
(4)4-7歳孩子,最在意大人公不公平
孩子整天都覺得爸媽不公平嗎?父母不可能事事做到不偏心!但孩子如果覺得不公平,該怎麼教分享?想教3歲之後孩子的分享行為,爸爸媽媽得先搞懂他們的心裡在想什麼:
3歲的孩子:
孩子來到3歲後,是正在發展情緒及語言的快速年齡,用生氣,吵鬧,不服從,不分享的方式,來表達他內心覺得的不公平。孩子的眼中,通常只有他想要的東西,而且這個年齡,很容易觀察到,「他的比較大,我的比較小」;「他的較多,我的比較少」;「他比較前面,我比較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