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訓練孩子情緒不要一秒爆炸?三個高EQ溝通法
孩子每天不管在家、在外面,動不動就生氣、尖叫、愛哭、路倒;情緒一來的時候,就飆到最高點,完全沒有讓爸媽可以好好溝通的機會。大家也都知道要當民主的爸媽,但好好說總是沒用,耐心總是有限,最後都要弄到爸媽生氣,孩子才會收斂一點。
「孩子不聽話,動不動就生氣怎麼辦?」
「孩子堅持度高,耐挫力低,只要一不順他的意,就大哭大鬧。」
「孩子易怒、愛打人,長輩都以為沒在教……」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難教?情緒問題這麼多?常在很短的時間,就馬上暴走?有很大的原因,都跟我們的教養有關。
四大NG教養法:會讓孩子的情緒更暴走
一、封鎖型:你怎麼可以亂生氣?再哭我就處罰你
在孩子的世界裡,生氣就是生氣,沒有什麼「亂生氣」。我要教孩子的是調節自己的脾氣,而不是讓孩子完全不能發脾氣,這也是很多情緒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關鍵,而我們卻經常做錯。
另外,心理學發現,情緒也是孩子的一種溝通的工具,大人完全封鎖孩子的情緒傳達,就是阻止了孩子的社交溝通,嚴重會讓孩子社交退化、語言退化、複雜的情緒發展不出來、同理心退化等,造成退縮及自責型的人格。
二、不傾聽型:這有什麼好生氣的?不過是一點小事
我常在第一現場,觀察到最糟糕的是,父母經常做了火上加油的教養,例如:失去耐心後,我們會對著正在哭鬧的孩子說「這有什麼關係!」、「這樣也要哭!」、「你真的很愛哭耶!」這些沒有同理孩子的話,萬萬不能在當下輕易地說出口,因為孩子的心裡會覺得:「你看,你就是不懂我在氣什麼,你就是不懂我在哭什麼,所以我要哭得更大聲,才能讓你知道我覺得這件事有多重要。」
三、情緒勒索型:你再給我生氣,我就不愛你了
這類型的說法,通常就是陷入一種親子間的情緒勒索。這種用親子間的親密關係,來當作一種賭注,希望孩子可以達到期望中的行為,不但不能改變孩子的情緒,反而會帶來很多壞處。(像孩子因為沒安全感,一方面可能還不知道做錯什麼,進退兩難,以為真的被媽媽討厭……)
再者,習慣於情緒勒索的教養下,孩子也可能出現模仿行為,用這種方式反饋於主要照顧者。
例如,孩子一生氣時會跟父母說:「我再也不要當你的小孩了!」、「你如果不買給我,我就離家出走!」,「我最討厭媽媽了!」等等,這些其實也時候是模仿來的,最後親子間陷入一種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