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早期教育,掌握433教養法:有助於孩子的大腦學習
在家早期教育,掌握433教養法:
有助於孩子的大腦學習、情緒穩定
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
為何孩子老是愛哭、尖叫?
為何孩子總是愛亂丟東西?
為何孩子都睡不好、吃不好?
在家帶孩子,明明奶也餵了、尿布也是乾淨的、買了一堆玩具,孩子動不動就尖叫、大哭,然後常常睡不好也吃不好,搞得媽媽很崩潰。
到底這個年紀應該要怎麼陪伴、用什麼樣的遊戲,才能幫助孩子的發展呢?原來這一切都跟「早期教育」有關,只要掌握433教養法,幫各位爸媽渡過難關~
*早期教育的四個必讀心法:
一.親子互動遊戲:
可以刺激0〜5歲的孩子語言發展、認知發展、社會發展及自理發展,不管書、玩具或其他活動,放著讓孩子被動看的學習效率都不如互動學習。
二.往戶外的生活體驗:
別以為孩子還小,不太會走不用帶出門。很多研究證實,多帶孩子出外曬曬太陽,孩子晚上會睡得更好!另外,透過身體去碰觸,是正常化身體協調發展及感覺統合發展的保證,多往戶外的孩子,情緒及專注力的穩定度會比較好。
三.孩子的玩具選擇應該要多樣化:
如用聽的、用看的、要動手操作的、要與人合作的、要動腦思考的、有想像的,而不是同一類的,孩子喜歡就拼命的買!
四.保持玩當中的樂趣:
想辦法延長孩子覺得「好玩」的時間,是打開大腦神經元連結的不二法門。
*3Q培育從小做起的三大重點:
一. 0〜3歲時期應該著重感官運動:
嬰幼兒時期「動的夠」,未來的深度思考學習,孩子更能「靜的下」。可多搭配一些感官運動,像是有聲光刺激的教具、觸覺球跟觸覺布書,都是很好的活動。
二.潛能教育進入3Q培育時代:
0〜5歲該是把情緒力(EQ)、專注力(AQ)、創造力(CQ)等3Q能力的基礎先練好,就像蓋房子一樣,基礎穩了,孩子未來想學什麼都會學的更好。
三.別再給寶寶閃卡認知訓練了!
整天在圖卡上兜圈認不會的大象,除了無法建立立體感,還無法記住,其實多走幾次動物園,靠體驗,孩子就會記住了!
*把握大腦黃金學習期的三大育兒觀:
一、綜合能力啟蒙觀
3歲前的幼兒發展,涵蓋非常重要的感覺動作及前運思時期,父母應該給予足夠的感覺動作刺激,增加幼兒大腦神經網絡的連結,提升學習力。另外,發展至3歲的兒童也應該減少分離的焦慮,學習獨立完成簡單任務來增加學習的動機,社交情緒自我的控制也會越來越穩定,漸漸減少過度哭鬧的行為。
二、語言啟蒙觀
近代的大腦造影研究,嬰兒在6個月時的大腦語言表達區,就對外界的成人語言有敏感的反應,比我們想像中的早。也就是說,在我們認為1歲左右,幼兒要開始講話的時期前,嬰幼兒的大腦已經開始說話的準備。
所以,早期給予大量的語言刺激環境,不論是藉由親子說話互動、親子遊戲互動,對提升幼兒日後的語言學習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事。
三、認知啟蒙觀
根據嬰幼兒腦波研究,1歲前的小孩腦內,即有簡單的數量概念。幼小兒童的環境需要接受大量的繪本或故事讀本,除了幫助認知的發展,還可以增加孩子聽覺注意力及視知覺的發展。
幼兒在進行操作組合玩具的過程中,可以大量幫助幼兒發展手眼協調能力及手部的精細動作,而思考推理遊戲的過程中,大腦重要的認知區域也會有明顯的活化,因此,早期操作具有創造思考性的玩具及遊戲,也是提供豐富的環境刺激,來增進幼兒學習的方法之一。
✪德國高品質積木組:動手又動腦,讓孩子組合操作,多種益智組合(附教案/附收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