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被打罵教養,5歲後出手打人是5倍!
不用打的,爸媽可以怎麼有效處罰?
打孩子,孩子只是皮肉痛,為了逃避處罰,當下立刻跟你說下次不敢了,可是經常連自己犯什麼錯都不知道!這不是正確的教養,你可以試試看其他的懲罰方式:
1.帶孩子去罰站讀秒,結束時,讓他說對不起
並完整的說出”我下次再也不敢再打弟弟了!”等錯誤行為!
2.時間暫停,限制活動
把孩子抓到面前來,時間暫停,限制他接下來的活動,請他好好看著你,跟他說你現在非常生氣,因為他做了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不准嘻皮笑臉,請他自己觀察他做了什麼,”例如他動手,讓人家痛到哭,他喜歡這樣嗎?”
3.罰勞務活動
“收玩具”,”整理家理”,”幫忙當小幫手”等,來換取原諒!
4.禁止孩子最喜歡的活動當作懲罰
“亂丟玩具沒收拾好,就不會有再玩下一個遙控車的機會”,”鞋子亂丟,就不要出門,戶外的活動是你自己擔誤的,你越慢,玩的時間及項目就越少”,”警告好多次還打人,我們得將弟妹跟你隔離一下,因為你動手,他會怕你,你必須嚐到沒有人玩伴的滋味”
5.在限制下,重複說出自己下次該做出的好行為!
例如: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動手,或搶人家的東西,邊罰站邊說出”我下次會先問別人,不會先動手!”
別焦慮!七成爸媽有打過孩子
之前一則新聞,看得我怵目驚心!”教養壓力大,幼兒多半被打罵!”,新聞指出,在國內5歲以下的孩子,10個有7個,是被用打的教養長大,爸媽們有不得不的苦衷,讓”不打不成器”的話題,再次浮上檯面。很多家長會在很多演講後直接問我,以前我們也都是被打罵教育長大的,我們心理既沒有創傷,行為的表現也很好,看來以前的打罵教育是對的。現在凡事講道裡,用愛的教育,才讓孩子變的不可理喻~
我趕緊澄清說:這是爸媽們對民主教養的定義,有很深的錯誤解讀啊!
第一:我不支持對孩子體罰,因為很少家長可以在心平氣和下,進行體罰,這樣失手的機會非常高。
但孩子有錯,當然可以罵,當然可以處罰,應該讓他們知道爸媽生氣了。如果你不是經常性的對孩子進行體罰,倒不至於因為一次體罰,讓孩子的心理產生終生影響。
但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別讓孩子因為被體罰而心生恐懼。
第二:”我們都是打罵教育之下的成功產物”,這句話只看到一部份的孩子,因為也有一部分的孩子,因為你動手了,他跟家的距離變得更遠了,一直在等待長大之後,逃離這一個陰影。
第三:爸媽的教養行為,會影響下一代的教養判斷。打罵教養代代相傳,不是有效教養,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絕非好事。
第四:很多孩子被打了,你問他犯什麼錯?他不一定能說出來!看來被打的當下,只是因為皮肉痛而投降,而跟你說”我下次不敢了~”根本沒有學到什麼經驗及教訓,這絕對不是教養的真正內容。
第五:先跟孩子講道理,再進行處罰,這個順序的必要性,一方面在緩和爸媽的情緒,降低你動手的機率,做出正確的下一歩判斷;一方面,在刺激孩子思考,同時也讓孩子記住下次不要再犯。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