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前被打罵教養,5歲後出手打人是5倍!
過去與現代教養最大的不同,就是減少一些體罰跟權威式教養,取而代之的是用溝通、傾聽引導孩子,我認為非常重要。但有一派的人認為:小孩「不打不成器」,或是在幼兒階段,修理處罰用打的,小孩長大怎麼會記得?絕不會在心中被留下陰影的,而且打罵教養好像比引導式教養更有種「立即見效」的感覺……
以上這些觀念都是錯的,美國德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2016年的研究發現:小時後被打的孩子,長大後比較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學者從近50年的研究中發現,小時候被打的越兇,長大後更有可能會出現「反社會人格」,而且其大多數都不是很嚴重的施暴,而是像打手心、打屁股等輕微體罰,就會讓孩子潛移默化地產生陰影。
是誰說,3、4歲前被打,一定記不住?
我曾經在逛社群時,看到有專家在媽媽社團討論說:「3、4歲前,怎麼打都沒關係,反正他沒長大也不會記得?」這篇貼文被很多人分享,讓我很擔心,因為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確,幼兒在大腦發展階段,記憶處理的區塊尚未成熟;但不是不記得,而是整理組織的能力還不夠成熟,無法記憶很多、很久及具象的人事物,也無法好好表達具體的「回憶」。但,這些被體罰的經驗,一但慢慢累積,就會演變成潛在的記憶,存入皮質下(subcortical cortex),進而有機會發展出三種人格特質:
(1)不自覺的模仿大人的暴力
(2)幼兒時期的經驗,長大後,對於暴力有過度莫名的恐懼
(3)越打越皮,越來越難警告,甚至有時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情緒
遷怒也可能是被教出來的
兒童心理行為研究發現,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但不見得是立即表現起來,有時候是先烙印在腦子裡,有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用!
例如研究發現,3歲前被用打罵教養,5歲後打人的機率,高達一般孩子的5倍,而且烙印在潛意識裡的打人行為,跟你當下教育孩子說”你怎麼可以打人?”,會讓孩子很混淆,腦袋裡產生很大的抵觸,修正行為自然要花上好幾倍的功夫!
當老一輩的說,孩子不乖就要打,爸媽們真的得好好的溝通一番喔!希望大家一同推廣正確的育兒教養。
不是不打,就是沒在教、孩子就不聽話--因時制宜才是教養
這時候,有些人可能會懷疑:我們小時候也常被打,長大也沒怎樣啊?對,不見得有被體罰過的成長經驗,就會出現以上三種人格特質。
但過去與現在不同,現在的孩子智力更高、語言成熟更快,情緒卻很敏感、不耐挫、同理心差,兩個世代比較的基準點,是不一樣的,不能老是只用同一套方法,因為教養必須要跟著時代,因時制宜。教養有很多方法,要軟硬兼施才是中庸之道。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