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適合在哪裡練吃飯?從感統剖析!
大部分的孩子可以輕鬆的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經驗,輕鬆的調節,並做出適當的反應,然而當孩子沒辦法以穩定的情緒適當的投入在活動中時,便有可能是外在刺激對他來說太高或是太低,而家長們可以透過對感覺處理的認識來幫助他們。
感覺處理的四大類型
依照感覺要多強(神經閾值)才能引起孩子的反應,而反應是被動或主動的,這兩種不同的向度,可以分為四大類型:
高/低神經性閾值
環境中的訊息被兒童接收到之後,會經由他們的神經系統來處理,而每個孩子的神經系統被啟動的閾值都不一樣,因此儘管是相同的刺激原,不同孩子的感受強度也不一樣,這閾值代表著需要多大強度的刺激才足以讓他注意到。
舉例來說,閾值較低的孩童,只需要少量的感覺輸入即可讓他們的神經系統注意到,而閾值較高的孩童則需要更大量的感覺輸入。
高閾值的孩子在課堂中可能會漏掉一些訊息,因為他需要比其他孩童更強的刺激才可接收到,老師也可能必須喊他名字數次甚至是去處碰他才有辦法抓住他的注意力。反之,對於低閾值的孩童可能光是一種感覺輸入對他就已足夠。
被動/主動行為反應策略
對於環境刺激所引發的行為反應策略也很重要,孩童的行為可從主動到被動,每個人都不一樣。行為反應策略屬於較被動的孩童並不會在事情發生當下馬上做出反應,例如從感到不舒服的情境中跑走,而是晚點才做出反應。
舉例來說,在一個吵鬧的環境下孩子可能仍然保持很安靜,卻可能過一會兒才爆發。然而,當環境中的刺激過多時,被動的孩子仍然會抱怨。
相反的,行為反應策略屬於較主動的孩子則會選擇當下去尋求或逃避刺激,例如在煮飯時他會因為廚房味道太強烈而直接選擇離開,或在噪音太多時選擇跑走;或是當他喜歡特定材質時,會主動尋求觸覺刺激,像是緊握粗粗的粉筆或滑滑的石頭不放手。
(下一頁繼續)
您好,想請問我兒子一歲兩個月,我覺得他有點像敏感型和尋求型的綜合,因為他對聲音敏感,但也喜歡到處找一些新東西玩。他如果在外面吃飯都可以一邊玩桌上的餐具一邊吃,並且坐在餐椅上至少40分鐘,但在家裡幾乎無法,大部分用餐都是站著才要吃……該怎麼讓他願意上桌吃東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