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人愛討抱,親餵母奶沒有錯-分離焦慮育兒法
既然希望安全依附,就不能用不對的方式訓練斷奶,例如:跟孩子說,你長大了,不要喝了;或曾經有媽媽來找我,跟我說,為了訓練離乳,竟然忍痛在自己乳頭塗辣椒醬。
這些做法,會讓孩子倍感焦慮,只會讓孩子情緒更糟更黏人!正確的做法是”增加飲食的內容+學會跟寶寶遊戲”,這樣一來,孩子才不會硬要從媽媽身上討到營養。
而有了更多的遊戲,孩子才能逐漸的把專注力,轉移到遊戲或玩具身上,漸漸的養成,把目光小小離開媽媽一下子,才不會過度黏人。
切記!有時候過度黏人是在討玩,不見得是你看到的,在討媽媽而已。
二、孩子討抱就多抱抱孩子吧!
「依附關係」是需要寶寶與媽媽有很好的主動互動過程的,孩子感到焦慮受挫或不舒服,自然就會想要依附媽媽。
幾次後若孩子發現媽媽總是可以有很好的回應,有了安全感,自然更有信心自己去面對這樣的威脅(例如環境中有不熟悉人的也就能離開媽媽去探索),而討抱的情況就會逐漸減少的唷!
另外,爸爸也要多抱抱孩子,雖然孩子天生會認娘,但如果爸爸不厭其煩的陪孩子玩,孩子就會越來越願意給爸爸抱,得到足夠的擁抱刺激,討媽媽的情形也會降低。
三、減少對孩子的負面語言!
你知道這個年紀的孩子是聽得懂的嗎?媽媽對孩子的負面語言只會令孩子更感焦慮,賴在媽媽身上的時間更久,旁人的負面語言,冷言冷語,也會令孩子更不願離開媽媽去探索環境。
因為他認為環境中充滿威脅,也更不喜歡這個人(就像我小兒子就明顯,不愛正視,說他害羞及黏人的阿姨),這樣的環境及路人甲,只會讓本來就快抓狂的媽咪更加辛苦唷!
四、到陌生環境或要離開前先多陪伴吧!
媽媽就像是安全的堡壘,所以到了較不熟悉的環境,請媽媽都先陪伴著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後自己離開媽媽去向外探索環境。
如此有安全依附的寶寶只要留意到媽媽還在附近,他就能慢慢擴大自己的活動範圍甚至與人親近。
這樣就算媽媽有家事要做,在看得到媽媽的情況下,寶寶也能自己先玩一會兒的。
五、「躲貓貓」是減緩分離焦慮的好幫手!
在”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一書中,我曾經提到,孩子會擔心媽媽不見,是因為心智上”物體恆存”的概念還沒有成熟。
簡單的說,就是媽媽跑去看電視,就被宋仲基拐走不會再會來,所以他當然要跟宋仲基搶媽媽。
所以,多玩躲貓貓的遊戲,就是讓寶寶知道,媽媽不見了還是會再出現,媽媽一直都在我身邊,只是離開一下下。
這種簡單不花錢的小遊戲,好玩又有意義,媽咪也可是試著逐漸拉長躲起來的時間唷!
六、「預告」可以減緩寶寶焦慮的程度喔!
對孩子而言,陌生的環境、人事物都是威脅,需要去認識、觀察及了解適應,他們會透過媽媽的反應,決定自己的下一步。
因此如果媽咪能在事先就告訴孩子,甚至利用照片讓孩子先稍為熟悉,到時候孩子在那樣的環境時會適應的更快唷!
平時也可以利用繪本讓孩子認識不同的世界,了解環境中的變化,也是有幫助的。
七、記得要跟孩子說再見!
媽媽要離開孩子外出時,一定要跟孩子說再見!
許多長輩都會說不要跟孩子說再見,偷偷走就不會哭了,其實這都只是暫時的,等到孩子發現了,只會更焦慮,哭得更慘,對媽媽產生不信任,這樣的安全依附關係就會破壞,或甚至黏得更緊。
所以一定要告知寶寶,媽媽甚麼時候就會回來,並且清楚的說掰掰。而且,最重要的是,接手的那個人,也能提供足夠的安全感,並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像我孩子的阿嬤就做得很好,當我們分離去上班時,她就帶著我的孩子去澆花,去玩晾衣服的遊戲,成功的建立另一套安全模式。
八、多帶孩子出去走走!
帶孩子外出曬曬太陽,除了能刺激正向情緒的發展,也能讓孩子多觀察這個世界。
有些孩子的氣質天生就敏感,不要逼孩子打招呼,讓他慢慢適應及觀察。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越多,寶寶就會更加快適應不同的人事物,有助於孩子的適應力!所以,不要把孩子都關在家裡,出門玩,做好衛生防護就好。
九、由寶寶決定要不要給其他人抱!
媽咪如果希望寶寶快點和家人親友熟悉,媽咪可以陪伴著寶寶或甚至抱著寶寶與家人親友遊戲,等到寶寶漸漸玩開了,寶寶自然就會慢慢離開媽咪找人玩,也比較願意讓人抱。
很多時後一下子就強行將寶寶抱走,或者是媽媽硬是將寶寶推給別人,只是讓寶寶更焦慮,造成反效果唷!
十、「觸覺刷」是寶寶情緒調節的好幫手唷!
觸覺刷我在各大媒體都有衛教,其實就是一種新式的幼兒按摩,透過四肢的刷澡按摩,能有效的將穩定又舒服的觸覺刺激,傳遞到大腦情緒區域。
形成另一種與幼兒的親密語言,進而穩定寶寶情緒,減緩過度焦慮的程度,因此如果寶寶分離焦慮情形較嚴重,平時也很容易哭鬧,建議每天都使用觸覺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