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人愛討抱,親餵母奶沒有錯-分離焦慮育兒法
我們家弟弟之前是大家口中的「媽寶」,超級黏他老木,媽媽一離開,就很焦慮,有一陣子連去上廁所,去廚房忙一下都不行,連孩子的阿嬤都笑說:
「你這個老杯,專攻兒童發展,出了這麼多本書,怎麼沒幾招來訓練一下,這樣黏下去,怎麼得了?」
老人家緊接著就是一堆電話轟炸,苦勸孩子的老木,別再餵母奶了,一定是餵母奶才會這樣,而且還親餵咧,才會整天巴著媽媽不放,你們以前小時候,哪有這樣?
弄得我和孩子的媽,真是有苦說不出。聽到這邊,看倌有沒有心有戚戚焉?
媽媽常問的寶寶黏人問題
我每次保母訓練的大型演講以及天才領袖官網的「育兒智囊團」專區也經常有苦惱媽咪問這樣的問題,
1.孩子這麼黏是不是親餵母奶的錯?
2.送去給托嬰中心或給專業保母帶,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嗎?
3.是不是一直抱孩子才這麼黏?
4.是不是跟我全職帶他,讓他才跟我難分難解?
滿心愧疚的媽媽不計其數,我想我該再度的,來好好澄清及整理這個問題了。
寶寶約在六、七個月大開始會認生,也逐漸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也就是把媽媽當做「安全堡壘」,以媽媽為中心而敢主動地去探索陌生環境,當感受到威脅害怕或受挫就會退回到媽媽身邊。
當媽媽離開時就會焦慮哀傷(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但當媽媽回來時則會露出欣喜,並尋求與媽媽身體上的接觸。
這樣的「依附關係」一歲時會達到高峰,一直到1.5~2歲左右。
依附關係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社交及情緒發展
研究顯示,你越要強迫跟寶寶分開,越刻意訓練,孩子體內的緊張焦慮的激素會升高,被安撫下來的時間也會變長。
另一個有趣的研究則發現,白天抱孩子或親餵母奶的次數,如果被刻意降低,晚上孩子哭鬧,來討媽媽安撫的頻率,會升高得非常明顯,最後搞的大家都不用睡覺了。
這些嬰幼兒研究都告訴我們,孩子就是要討到足夠的安全感,才能發展其他的能力,這就是0-3歲必經的歷程。
心裡學研究指出,依附關係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際社交及情緒發展,因此擁有「安全型依附關係」的寶寶長大後通常會比較開心、合作、容易相信別人,且於不同階段均表現出優越的社交能力唷!
解決分離焦慮,有效的育兒法
那麼該如何讓寶寶建立安全型的依附關係,或者是說寶寶有分離焦慮,媽媽及家人可以怎麼做呢?天才領袖提供您下列幾個小撇步!
一、親餵的媽媽請繼續,絕對不是母奶的錯!
有非常多的研究發現,如果能親餵母乳,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到目前沒有任何研究發現,親餵母乳,跟寶寶時期的黏人有關係。
黏人的行為,一般被指出跟年紀有關,跟氣質偏向敏感有關。
孩子大於六個月以後,已經要開始接觸副食品了,如果孩子再大一點到一歲後,母乳對孩子而言主要的功能,由營養漸漸轉成安撫。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