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對孩子説話不算話,讓小孩3歲半後的自制力變差!
幼兒時期的教養,是自制力養成的關鍵
過去我曾經答應過孩子某個好表現過後,可以到書局買貼紙(這是他那時最愛最愛的獎勵)。
書局的貼紙其實單價都較高,當然回家後,孩子就把他當成大人的獎勵貼紙,或自己貼一貼就沒了,每次我都會跟孩子討論溝通貼紙的價值,一兩次後,我覺得應該可以引導孩子思考,是否能夠等待一下換大禮。
我跟孩子溝通,其實2次貼紙的錢就可以買一個大富翁桌遊,而且桌遊可以很多人一起玩,可以一直玩,不會像貼紙一下就用完……,結果,孩子想了想,真的決定這次不買,省下來,等到下一次再買大富翁。而事後,我再問孩子,孩子也相當開心自己當初的決定,不要貼紙選擇大富翁呢!
其實人天生有具有學習自制力的能力,因為我們具有優於其他動物的「前額葉」,它是自制力的神經生物基礎。但你不塑造它,它是不會自然形成的!
尤其現在社會誘惑越來越多,性、毒品、可能損害健康的食物或用品……等,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引導自制力,難道你期待到了小學、青少年時期,孩子有了同儕支持,還會真的聽你的嗎?
孩子想用物質去換友誼,需要大人引導
中大班的孩子,開始會越來越重視同儕,不僅是交朋友,而是會在乎朋友怎麼想他,簡單而言,5歲以上的幼兒社交發展已經進入「友誼建立」期,他會想要跟同學一起玩,也會想要同學找他玩。
同學有的,他沒有就沒辦法跟上別人,他有同學沒有,就會有一種優越感。因此,擁有此玩具對孩子而言,是一種立刻可以融入群體且獲得優越感的超級重要的「社交神器」呀。
孩子時常抱怨「我沒有朋友」或「我只有xxx是好朋友」,買個指尖陀螺給他就可以幫助他遠離社交窘境了嗎?
答案是的,但這種關注如曇花一現,來得快去得也快,他沒有真正學會「獲得友誼」的內在關鍵,因此過一陣子,孩子又吵著要買更高級更炫的玩具了。
5、6歲後,社交發展好,孩子物慾會降低
就5歲以上的孩子而言,應該要有以下五點的「友誼能力」。
1.同理心: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互助力:知道我現在犧牲一下自己的小利益,可以讓群體獲得利益,包含自己。
3.溝通力:知道「溝通」可以達成「共識」,打架吵架的結果通常雙方利益都被剝奪。
4.權威感偵查力:能夠理解群體內是否存在「權威者」(父母,老師),進而配合權威者的期待。
5.自制力:無權威者的環境中,能夠依循一些簡單社交原理,控制自己的行為(不傷害人,也懂得保護自己)。
如果孩子尚未具備上述五種任何一種社交的「內在關鍵」,那麼父母應該先從培養這些能力,買了「社交神器」不一定能夠幫助到他,反而會讓孩子更加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