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不是處罰!別再教「不乖,就去打針」
(1)打針是為了要保護你的身體,讓身體住進小戰士、小英雄,打敗壞壞的病毒。讓你不生病感冒,你也不喜歡生病,生病了就不能出去玩了對不對?
(2)媽媽以前也有打針,我也覺得會有點痛痛的不舒服,但是醫生跟護士姊姊的技術很好,很快就打好了,休息一下就不會痛痛了喔!
以孩子的語言,幫助他瞭解原來打針是為自己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訴他爸媽也有經歷過這種感覺,強調醫護人員的專業,有助於孩子卸下心防。
步驟二:當下陪伴
陌生的環境、陌生的器具、陌生的大人,會讓孩子極度沒有安全感。所以在陪伴孩子的時候,務必要有耐心,不要太過催促或默不吭聲;可以請孩子挑一個喜歡的玩具、玩偶陪他去打針,藉以轉移他的注意力。
步驟三:找到勇氣
生活中的恐懼,多半來自不認識、不瞭解、不熟悉。當孩子克服一件事情,即使過程中有任何的不順利、或產生負面情緒,至少他還是完成、做到了。這時候,我們就要適當提出獎勵,正向鼓勵,是孩子勇氣的最佳養分。
帶孩子打針,打完針到底要不要揉?
從出生後到6歲以前,需要接種很多疫苗,降低傳染性疾病的風險,還可提升對抗病毒的免疫保護罩。但是打完針,有的時候護士說揉一揉可以讓寶貝不那麼痛,但有時卻又說不能揉,「揉」這個動作,到底可不可以做呢?對孩子來說,真的能減輕疼痛嗎?
打針:揉一揉跟壓一壓,二者大不同!
打完針要揉還是要壓,一個很簡單又重要的觀念:有些藥物(像:一般感冒生病時,需要儘快發揮藥效的治療性注射),就會建議用「揉」的方式,將它快速散開、發揮療效。
疫苗型注射,都需要時間緩慢吸收、長期防護,若用揉的方式,很容易紅腫、發炎,所以不論是施打流感、五合一等決大多數的疫苗都要用「壓」的,亦助於止血凝固。
雖然小孩體質因人而異,對疼痛的反應程度不一,但不論用押或揉的方式,基本上都無助於舒緩疼痛唷!建議孩子打針後,在診所或醫院至少待15分鐘,不要馬上離開,以免發生任何過敏、嚴重不適等情形,有醫護人員處理。
有些小朋友,接種疫苗後,會出現瘀青、紅腫、產生硬塊等不良反應,可用冰敷解緩不適,2~3天內即慢慢緩解。另外,有些小孩會有發燒、心因性疾病、過敏反應,爸媽都不要太過緊張,除非高燒不退、嘔吐不停,就要立刻帶去看醫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