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不是處罰!別再教「不乖,就去打針」
很多孩子害怕打針,每次帶孩子去醫院或診所打針,事前事後都要花好多時間跟孩子奮戰好久;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害怕、不喜歡,來自於我們的教養方式及溝通出了一些問題:
一、媽媽保證不會痛,很快就結束了!
帶孩子打針時,大家一定多少連哄帶騙的經驗:打完針就帶你去買零食、買你愛吃的甜點、給你一張貼紙……然後再補上一句:「打針不會痛痛喔!馬上就結束了,要勇敢喔,你最棒了!」結果一打下去,完全不是大人所講的那樣,這種被「欺騙」的感覺,會讓孩子覺得早知道就不要相信你,下一次就會更抗拒。
二、把「打針」拿來當恐嚇孩子的工具
還記得有一次,我帶全家人逛賣場,經過玩具區時,看到一個4歲的小男生,站在原地賴著不走,媽媽怎麼哄都無效,最後媽媽很生氣地說:「再不乖乖聽話,我就帶你去打針!!!」結果孩子哭得更傷心,這樣的經驗,會讓孩子覺得原來打針是一種處罰,我不乖、不聽話就要去打針,那我很乖的時候,為什麼又要來打針?
三、激將法讓孩子更退縮,更適得其反
為了鼓勵孩子勇敢,有些爸媽會跟孩子說:「你已經不是小baby了,不應該這麼膽小,要更勇敢呀,你看人家弟弟、妹妹打針都沒事!」、「只是打個針,你也要哭,又不是小baby怎麼這麼愛哭!」如果你以為,這樣子的說法會讓孩子更有勇氣,那你就錯了。不管孩子多大,就連我們大人,也有害怕、不喜歡的東西。這樣年齡的比較,會讓孩子更有理由:反正我就是害怕、就是膽小,你們講100次我也不會比較勇敢。
四、大人比孩子還焦慮緊張、害怕
在醫生、護士準備幫孩子打針的時候,有些爸媽會全場盯緊,一下說這個角度太偏、位置不對;針不是打自己身上,卻比小孩更緊張,當大人的不安情緒越多,孩子就會更不安。
幫助孩子克服打針的有效三步驟
步驟一:事前預告
很多父母害怕讓孩子知道要打針,但是事前如果好好溝通,完整預告他為什麼要打針,以及要打針的好處,並誠實告訴孩子打針的感覺,可以幫助孩子減緩焦慮,你可以跟孩子這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