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開始,四種性格決定長大後的表現
3.衝動控制越好,生活自理及適應力越強
兒童時期衝動性良好的孩子,長大之後,興趣廣泛,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衝動控制很差的孩子,長大後缺乏安全感,與人不容易接近。
4.自信程度越好,培養獨立又聽話的孩子
自信心程度較高、認同自我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善於思考,比較容易表現出優越感;而自我貶低的兒童,也就是信心比較不足,長大後,個性就是容易內疚、容易抱怨、需要尋求各方安慰。
3歲看大,7歲看老的科學證據
其實,我們聽過的3歲看大,7歲看老,我這個學科學及醫學的,一直覺得有其中的道裡存在。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7歲時,孩子的數學及閱讀技能比較傑出的孩子,成年之後會有比較好的收入、較好的工作機會。而為了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80年代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及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
研究者以當地1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先經過一番調查分析,然後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
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研究者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並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後來,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後的性格,讓研究團隊十分驚訝,並在2005年提出報告。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
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所以,過去我們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的年齡,現今的科學發現竟是品格養成的關鍵期。
由此可見,在孩子3-5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教養,及老師的教育,有著非常關鍵及深遠的影響。天性與教養在天平的兩端,提醒現在家庭,更該有耐心的引導孩子修正氣質、觀察調整行為、發展孩子自己的優勢,孩子的心智在不斷的快速變化,當父母的要跟上腳步,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