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4階段,爸媽該給不同關心
例如:「功課寫不完,你是不是都在講話不專心?」這樣NG語言,應該換成:「來!媽媽陪你看看我們接下來怎麼變快一點~」
6-12歲孩子處在「關心期」,錯誤引導,孩子容易得自閉症
1.教孩子學習方法,也尊重孩子自己的做法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學習方式,當家長了解孩子學習的最佳方式後,孩子進行學習時會更有效。
2.讓孩子知道你關心的是態度,而不是成績
有些爸媽比孩子還在乎輸贏!很多父母常在下課接孩子時,不經意的問道「今天考的怎麼樣?」「比賽有沒有贏?」「作業有沒有滿分?」。
無形中讓關心變了調,有些孩子其實蠻害怕這種高度期許的壓力,反而影響學習動機與表現。
3.带著孩子分析自己的錯誤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訓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講清道理,讓孩子懂得某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
當孩子出現某種不良行為的時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訓他,因為過失所造成的後果將會給孩子適當的教訓。
4.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解答,訓練孩子多想多思考
孩子提問時,許多父母都會絞盡腦汁進行解答。這種做法雖然能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擴大其知識面,但這樣父母就只能成為孩子的一本百科全書,並不能成為合格的啟發式老師。
如果孩子總處在被動接受零散知識的環境中,思維能力很難提高,而被動接受知識,還會讓孩子失去思考的機會,養成凡事不願動腦、依賴父母的不良習慣。
5.鼓勵孩子交友,欣赏别人的強項
與別人保持良好的友誼是一種社交能力,對於孩子認識自己、他人與周圍的環境會有很大的幫助,也會減少孩子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壓力。
家長可以盡可能的多創造一些機會,鼓勵孩子去結交新朋友。
13-18歳獨立自主的青春期
到中學後的青春期,孩子會產生劇烈变化,包括反社會、反權威、情绪混亂等表現。
和13-18歲的孩子做朋友,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1.别一直碎念,那不叫關心
父母可以試著從威嚴的管理者角色轉變為孩子的朋友。當你跟孩子站在同一邊的時候,他有什麼事情就會願意來找你。
所以,儘管有時候真的很生氣,或者正在忙,還是要跟孩子靜下心來好好談談,讓孩子覺得父母願意傾聽,自己是被重視的。
2.阻止孩子冒險,還不如陪著他冒險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不讓他們遭遇痛苦、失望或挫敗,會剝奪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冒險和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
如果孩子自我表達的方式或所做的事情不會危害他們,就給他們一些空間去學習做出適當的決定並承擔後果。
3.不要侵犯孩子的隱私
孩子隨著年齡的成長,由於個人自主性及個人意識越來越強,當孩子覺得被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權時,會很生氣,因此親子間常會發生衝突。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常提供一個讓孩子可以放心、信任的溝通管道,就不需要藉由侵犯孩子的隱私,來瞭解孩子的現況。
4.不要扮演萬能父母,什麼都要管
青春期子女經常挑戰父母的權威,當孩子對你的苦心完全不領情。就算父母對青春期子女的興趣和嗜好一竅不通,也應該花心思去瞭解並參與,這樣才能重新建立親子溝通的管道,同時能學到新的東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