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害羞、慢熟,都不是媽媽造成的
最近看了幾個媽媽的留言,真令我哭笑不得。
案例一:孩子怕生,對新的人事物總是觀望不前,三姑六婆說,「這就是媽媽在帶才會這樣,趕快送上學就不會了。」
案例二:孩子很外向,到哪裡都能跟大人主動聊,第一次上課也可以直接進教室不需大人陪,長輩說,「這孩子連跟人家走都好,一定會有問題。」
其實內向害羞、外向活潑本是孩子的先天氣質,的確在教養上都有需要些小技巧,讓他們的社交人際發展更好,但在幼兒時期刻意的催促、限制,對未來卻有負面的影響。
孩子對新事物的接受速度,正是屬於九大氣質中的「易親近性」,過去通常稱為「趨避性」。
快熟vs慢熟小孩,教養大不同
快熟,易親近性
總是充滿好奇想去探索,對於新的人、事、物,反應都是很快能夠接受。
卡通代表人物-野原新之助(誇張了些,但純粹只是讓各位好懂)
慢熟,不易親近性
對於新的人、事、物接受度較低,比較傾向會退縮、不想嘗試。
卡通代表人物-蠟筆小新卡通中的正男
慢熟、快熟教養有技巧,請不要強迫催熟!教養是需要借位思考的,爸爸媽媽清楚自己和孩子的氣質分類,選擇適合的教養策略,會讓您的教養更輕鬆、更順利。
快熟媽媽 VS 快熟小孩:你和孩子都樂於接觸新環境、新事物
1.和孩子一起出遊
可以盡情的帶著孩子跟你一起外出探險,例如到博物館(儘管他可能只是到處看人)、遊樂場、公園或動物園,和孩子一起分享所見所聞。
2.拉長逗留時間,延長社交互動
盡可能多逗留一些時間,讓孩子和其同儕或家庭有互動交流的機會。
3.觀察孩子與人互動情形
當孩子和其他人互動時,一定要在旁觀察,因為高易親近性的孩子,往往對於人事物是急於探索,他們樂於人際互動的過程,因此可能會忽略了對方的感受,例如對方已經有些不耐煩,或是害羞內向的同儕已經很焦慮、受挫了還渾然不覺,家長需要適時引導,幫助孩子在享受社交的同時,也要注意體察他人的心思。
4.教孩子同理心
適時讓孩子了解不是每個同儕都跟他一樣,遇到比較害羞內向的同儕時,多給他們一些時間,他們並不奇怪,引導孩子面對這樣的狀況。
快熟媽媽 VS 慢熟小孩:你和孩子對新事物、新環境的接受度是不同的
媽媽覺得沒甚麼,有時是很難體會孩子內心的焦慮,急著「催熟」反而讓孩子更「不熟」,以下策略可以參考:
1.爸媽先打招呼
要介紹新的人讓孩子認識前,你先充分和對方寒暄,再對孩子介紹他/她。記得要給孩子一點時間熟悉狀況。也適當地讓對方了解孩子的特質,他人太過主動的親近反而對這類孩子是個壓力,不去注意,孩子反而會比較快主動親近唷!
2.提供安全感
到了新環境,記得要讓孩子跟你有更多親密的時間,當你看到孩子環顧四周對新環境有興趣時,可以慢慢的將它放下。一開始可能先抱著他/她,再慢慢地讓他坐在你的腿上,最後再你腳邊的地上站著。別急著催促孩子適應。
如果孩子還小,提供安全感是首要任務,你可以抱著孩子或握住孩子的手,溫柔地跟孩子介紹現在周遭的人事物,並用令人安心的語氣敘述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事。
3.提醒互動的大人
提醒將和孩子互動的大人,互動過程會需要放慢速度,並告知對方,孩子喜歡的玩具或遊戲是甚麼,以便他人和孩子建立關係。
4.事前預告
告訴孩子在接下來的要面臨的新狀況及你要做的事。”我們要去奶奶家,然後會留在那邊吃午餐喔!”即使孩子還不完全聽懂,但都有助於孩子在新狀況下的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