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不要!孩子,你到底要什麼?2歲開始幼兒叛逆期
2、3歲,到底在不要什麼?
爸媽等了半天的語言,竟然等到一堆「不要」,有時教到快起肖,我來照樣造句,告訴你,他們在不要什麼~
1.不要打破我的順序
2.不要剝奪我好奇探險
3.不要以為我還小
4.不要用情緒教我
5.不要一直叫我守規距
6.不要一直叫我吃飯
7.不要什麼都聽你的
8.不要只有這麼少
9.不要一直問我
10.不要,真好玩,可以看到你們更多表情
該破解的我都破解了,再連同這篇當補充教材,自己去連連看,如果妳還跳到小小孩挖的洞裡,那妳得來找我補習!
小小孩能不能學會「別哭,好好說」,跟教養方式有關
當孩子超過2歲後,語言能力大大的進步了,我們都希望教孩子別用哭表達、好好說,可是,偏偏有些孩子就教得比較快,有些就教的比較慢。最近,我在找一些研究發現,能不能了解別人的情緒及要求,跟發號施令的人很有關係。簡單講,當爸媽很生氣很生氣的跟孩子說:「我說不行就是不行,再鬧我就揍你」;或比較溫和的蹲下來跟孩子說:「我們出門前有約定過不行,你可以不高興,媽媽等你想清楚。」這兩種結果會不一樣,後面的方式,會讓孩子去思考,去理解爸媽到底要教我的是什麼。所以,我才一直在提倡的情緒教育三要,「要溫和語氣+要簡單指令+要鼓勵好好的說」
愛說不要愛尖叫怎麼辦?
你家有尖叫小孩嗎?我家的老二在11個月大時,肺活量之大,常尖叫到左鄰右舍都來關心,你以為老大就比較好嗎?才沒有勒!從老二出生後,就退化到也用叫的來表達抗議或興奮,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到底為何出現尖叫行為,我們從不同的年齡來探討原因與解決方法喔!
6個月~1.5歲:「能力不足」的不要及尖叫
這個階段的孩子發展上,語言或動作能力尚不足夠,在表達時會用較強情緒的表達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如尖叫就是一種。六個月到一歲間為兒童的意圖行為發展期,漸漸增加對環境或事物的探索。當表達需要幫忙或需求的溝通工具不足,無法滿足孩子的內再想法,就很容易用尖叫的方式來互動。這時候父母可以將「孩子的意圖」試著「詮釋」出來,如透過手勢引導說「你是不是要我拿麵包給你吃?」並同時增加與孩子的視覺注視,亦有助於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
★ 天才領袖建議您:
二選一的溝通方式
「喔~妹妹生氣了嗎? 是想要吃餅餅還是要玩球球」(表示情緒上同理孩子;同時給予選擇,轉移孩子憤怒的情緒,並專注在提供孩子表達意圖的方法)「對喔,想要吃餅餅嗎! 那先坐坐! 先坐好就吃餅餅」(多些眼神注視,讓孩子期待內在想法被實現,此時孩子因表達不好的生氣情緒可稍緩解)
多分享快樂的情緒
這個年齡的孩子漸漸對環境事物更加清楚,喜歡人家用新奇的動作或東西去逗他們,並且會哈哈大笑去分享情緒。孩子也喜歡用手指認物品,父母可以用誇張表情,豐富聲調,吸引孩子目光對視與分享喜悅,即所謂共同注意行為(joint attention)。此法可用於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密互動關係。另外,此階段孩子的情緒受照顧者情緒的影響很大,喜怒哀樂中,照顧者適當的互動與引導,有助於孩子情緒發展!
1.5歲~2.5歲:「為反對而反對」的不要及尖叫
隨著認知能力提升,需求變多,小孩生氣及哭鬧到了2、3歲時比例會大幅增加,常常也是父母親最受不了的”難搞的兩歲”時期,孩子明明想要卻總是脫口而出說”不要”!然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最會使用哭鬧尖叫的方式來吸引照顧者的注意力,對他人的回應敏感度也增加,包含正向的情緒外,負面的情緒反應程度也會增加喔!
★ 天才領袖建議您:
「不凡事禁止」,在規矩下開放孩子充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