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孩打人,不能只教對不起,正確引導的7個教養策略
一個快3歲的孩子,為了搶玩具,打了其他孩子,家長連忙過去跟他說:「不可以打人,說對不起」,結果孩子連看也沒看,很快說對不起就跑走。
我覺得不太對,不出所料,3分鐘後又開始又推又搶。只說對不起,真的不夠,但你們又會問我,他們還小,到底該怎麼教?講到道理也沒用吧?來來來,打人推人搶人,1歲是不懂、2歲愛挑戰、3歲成習慣。
我沒教打人?為什麼孩子會動手?
許多「家有暴力兒」的斯文爸比、氣質媽咪紛紛跳出來喊冤,家裡明明沒人會動粗,孩子的攻擊行為究竟是從哪學來!?
人天生就有攻擊的基因,不論男女都有,因為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為了生存,許多原始的情緒必須發展出來,且一代傳一代。例如,「恐懼」就是一種為生存而發展出來的原始情緒,看到危險的事物會感到害怕,進而逃生,才能保住性命;而「攻擊」亦是一種因恐懼而衍生出來的求生行為。
進入文明社會以後,由於這些原始情緒、行為逐漸派不上用場,甚至有時反而成為「禍端」,因此在社會化的過程裡,透過後天的教育慢慢地被抑制下來。
對孩子打人妥協,孩子就會留下壞習慣
雖然大多數的攻擊行為只是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過渡現象,會隨著寶貝長大而漸漸消失;然而,仍有部分孩子的攻擊行為會長期持續下去,甚至愈演愈烈,因此,爸比媽咪必須隨時留意孩子的狀況,對其攻擊行為給予適當的處置與教育。
孩子打爸媽,千萬別覺得沒關係
在「愛的教育」意識抬頭的現今社會,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越來越溫柔,甚至到了父母不打孩子、孩子反過來打父母的程度!?我就曾親眼目睹一位媽咪在替小孩換衣服時不小心拉扯到孩子的頭髮,孩子立刻發飆,對媽咪又搥、又踢、又捏,這位媽咪卻只是溫柔地笑笑、無力地抗議著:「怎麼可以打媽媽呢?」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孩子會打父母,大多是太寵的關係,大人可能會覺得孩子打人又不痛、長大自然就會改善了,因此即便孩子不肯說對不起,也就作罷不處罰,但長此以往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而且越大越難改過來,等孩子打人會痛或引發嚴重問題時你才要他修正行為,他會覺得很疑惑,小時候可以,為什麼現在不行?
孩子會出手打人,教養上提醒爸媽4件事
1. 不可以因為孩子年紀很小,就不教。而且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教。
2. 好習慣養成,要3-10次以上的練習;壞的習慣,1-2次就學會了。
3. 對孩子打人的行為,一次態度不堅持(包括孩子打大人),就會養成不對的習慣,後面就難改了。
4.不能依照傷害程度來處罰,只要搶東西或打人,就要介入處理,與製造傷害的程度無關!
以兄弟姊妹間的打鬧為例,老大把老二推倒,老二如果哭了,老大就會被打得比較慘;相對地,老二如果沒哭,爸媽就不太在意。這種情況就會造成孩子認知上的混淆,使他們產生扭曲的是非觀,有些聰明的孩子會心想:「那我下次就輕輕打、偷偷捏,小心不要讓弟弟哭出來就好」,由此可知,父母對攻擊行為的制止或處罰,不該依據「受害者」的反應強度而有差別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