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交換條件叫他聽話,反而養成壞習慣!
(1)情緒穩定度變差:哭鬧不休,一但開始就很難停下來
(2)手指精細協調變差:變得不會翻書,有時更進階變成沒有耐心操作玩具
(3)溝通能力變差:不喜歡與人交談,也無法好好表達溝通出自己的想法
(4)平衡能力變差:跑跑跳跳及走路的時候容易絆倒或跌倒
(5)玩遊戲的專注力也變弱:搞不清楚遊戲規則,狀況外,也跟不上活動
所以,有幾件事情,你一定要注意:
一、在某些情況,不該給孩子「有選擇」的權利
有時候,雖然給孩子獎勵,或是給他一點彈性是應該的;可是為了獎勵孩子給予獎勵的空間,反而會讓孩子更討價還價,甚至如果不是他想要的獎勵,可能就不做了,反而本末倒置,所以大人要判斷如果這是本來就應該要做的事情,就不該輕易妥協,也不要給予獎勵,讓孩子覺得這是「本份」,而不是「可選擇」要做、不做的事。
二、要談條件,不如畫底線
在教養的時候,爸媽務必要建立一套與孩子的規矩,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方向,什麼是對的、錯的,能做、不能做的,然後在這個制定的規範下,給孩子獨立及彈性的空間,也讓他們要學著為自己的言行舉止負責,記得一但訂下規矩時,也要以身作則,爸媽也要同調,不要爸爸做一套、媽媽做一套,兩套標準會讓孩子找漏洞鑽。
三、可以給孩子彈性,但切記「決定權」還是在爸媽
當你已經制定很清楚的規範,例如什麼事情是必須、應該完成的,哪些事情有做到更好的時候予以獎勵時,在這樣的範圍可以給孩子多少的彈性,爸媽都要掌握得很清楚;但千萬要記住一個重點,就是孩子一定會有做不到、忘記的時候,這時候也要有適當的處罰及「放手」,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不要急著幫他們解決問題或善後,給孩子有機會學到教訓,就會在挫折中成長。
也要記得,制定規矩的是大人,決定權還是在爸媽,千萬不要孩子的示弱或堅持,而有心軟或妥協的空間,促使孩子修正成良好的習慣及正確的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