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半後還不會説話,父母該學的引導技巧
虎神(巧虎)、豬妹(佩佩豬)、隨身攜帶的點讀筆,就是孩子語言發展的神器?
錯!環境營造不對、用錯陪伴方法,孩子語言一樣發展不好!
「語言發展遲緩」是五歲以下幼兒最常見的問題,約有10%~15%的學前幼兒有說話、語言問題的溝通障礙。如果孩子兩歲還不會說話,家長通常就會擔心這個問題。
因為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嬰幼兒第一個表達性辭彙出現的時間約介於8∼15個月之間,而前50個辭彙出現的時間約介於13∼21個月。
因此若孩子開始說話的時間遠落後於此,在語言發展上便有明顯的差異。
造成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但無論是何種原因,都會影響到兒童的溝通能力甚至影響日後閱讀學習、人格發展,造成社會適應和人際關係的不良,所以必須即早加以適當處理。
1歲半後不説話,大人改變引導技巧
1.用媽媽腔說話
因為語言學習是從母親胎內開始,嬰兒一出生就會對母語較熟悉,而嬰兒的神經系統處理聽覺訊息至少需要成人兩倍的時間,嬰兒明顯偏好音調較高、抑揚頓挫清楚、節拍慢的媽媽腔。
所以媽媽腔是小嬰兒最理想的聽覺刺激,特別有益於小嬰兒開始學習母語的基本發音。
2.發聲遊戲
在嬰兒沒開始牙牙學語之前就說各種音位(ㄅㄆㄇㄌㄧㄨ……)、音節(巴、背、ㄇㄤ、阿……)、音節組合(爸爸、媽媽、ㄋㄟㄋㄟ……)給他聽。
3.命名遊戲
從嬰兒三個月大起,凡是吸引嬰兒注意的東西或人或動作,爸爸媽媽都把名稱說出來給他聽。
4.片語和句子遊戲
從孩子九個月大起,就可以利用換字和加字讓他多聽,鼓勵他仿說,用車車、嘟嘟的語詞,換成:大車車、小車車、機車、卡車、大卡車、好大的卡車、藍色的大卡車,最好加上手勢動作或表情,這樣孩子可以更快了解這些字彙的意思。
5.主題遊戲
在嬰兒一歲兩個月大的起,爸爸媽媽可以引導幼兒談談發生過的事,用說的方式寫日記,由簡趨繁,逐漸增加孩子的語句,甚至讓孩子看看今天拍的照片,增加表達能力。
6.善用擬聲詞或擬態詞
和名詞相較起來,動詞的意義更為抽象而難以掌握,大人善用擬聲詞或擬態詞,反而有利於一兩歲的孩子學習使用抽象的動詞。
例如跟孩子溝通輕放東西不是丟,這年紀可以說「玩具要”嘎鏘”放,不是”蹦蹦”放唷!」或者是與其告訴孩子「要漱口」,到不如說「要嘎啦嘎拉呸」。
(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