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或好動,長大會好嗎?
醫學越進步,對分心或過動的孩子,用藥應該更謹慎
昨天在演講場合,一位藥師愁容滿面的問我,他說”我的工作每天都要開很多過動藥給孩子,可是他們很活潑,很可愛,真的需要吃藥嗎?”聽得我心有戚戚焉。我的看法如下
1.不管是哪一種病,都要審慎評估,才能決定下一歩。每一個孩子,都不應該隨便被貼標籤,我都要透過問卷、家長晤談、孩子的行為互動,多重步驟來觀察,我認為這是專業人士負責任的做法。
2.我們今天討論的議題,絕不能只從病的角度切入。因為它跟行為、跟教育、跟環境、跟教養有關係,所以不能任意用藥。
3.家長絕不能只有知道,用藥是唯一一途,因為就算是癌症的病人,也該知道到底有多少種方法可以改善症狀。分心過動,有行為治療、有感統治療、有遊戲治療、有更多的復健方法。除了吃藥,醫師或專業人士,是否有善盡其責,讓家長了解有其他方法,而且也是有效的,這非常重要。
4.醫學越進步,藥物的發展,應該是用的越謹慎,用的越精簡。如果教育或訓練可以讓孩子的專注力及活動量改善,所有的家長應該更審慎的去看待,所有侵入性的方法。
5.不專注不一定等於過動,大家對過動的了解還太少。如果評估出來的是重度的過動症,我認為用藥是應該;但絕大多數的孩子不是,因為絕大多數的孩子,只是輕度的注意力不集中,該用藥嗎?孩子沒得選,因為這個決定權往往在父母
過動兒(ADHD)是世紀大症,你真的了解嗎?
好動是一種氣質的特徵,因為每個孩子天生的活動量可能都不同。可是如果發展成過動,那可能會影響社交人際、情緒管理、專注力及學習效率的。
相關研究認為,過動兒主要是由於大腦控制的能力薄弱,因而造成在衝動控制、工作記憶、語言社交、專注力甚至是行為出現問題,讓孩子常常狀況外。因此教導這樣的孩子時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利用強勢的處理(如以暴制暴),只會造成孩子更大的反彈,產生其他學習問題,相信這是大家都不希望的結果!
<課程安排>
1. 早自習前可以讓孩子先動一動
2. 下課時間給予充分運動的機會
3. 讓孩子戴手錶,更有時間觀念
4. 給予小老師角色,讓孩子建立正向的形象
5. 作業內容的量分段調整
6. 在書包上貼上檢核表,避免回家時漏東漏西
讓孩子學習更專注的法寶=>感覺統合觸覺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