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學習」包裝成「玩樂」行銷給孩子吧!
還記得孩子許許多多的第一次嗎?
在玩弄食物中學會自己吃飯,在馬桶上玩弄衛生紙中學會如厠,
在玩弄扣子中學會自己穿衣,在玩水玩泡泡中學會自己洗澡…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醒着的時間幾乎都在玩,
他們從玩樂中發展出能力,從玩樂中學習長大.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學習變成坐在椅子上,教室裡,甚至是鋼琴前…
我從三歲就每天固定時間坐在鋼琴前,
不管是徹爾尼還是拜爾,每首曲練習至少10遍,
彈完就交差了,
當時的我並不知道為何要練琴,
也沒有喜歡或是不喜歡,
只知道媽媽說彈鋼琴可以培養氣質.
上國中之後,因課業壓力暫別鋼琴課,
我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喜歡彈琴的,
多年後有機會接觸了爵士鋼琴,
我赫然發現,
過去九年來的練習,讓我可以準確的按譜彈奏,
我可以加入情感融入旋律中,至少能感動我自己,
但即興演奏的能力顯然不足,
而爵士鋼琴經常是不靠譜自行發揮的隨興演出,
沒了五線譜,我就無法精準的彈奏,
我想當年在練琴的過程中,我應該是錯過了些什麼.
既然媽媽會彈鋼琴,當然要順便教教女兒,省下一筆學費不是嗎?
我跟爸爸一致認為理當如此.
在海琍三歲的時候,我一廂情願的以為她該來接受鋼琴的熏陶,培養一下氣質,
但並不順利,儘管她沒有排斥,但也沒有眼睛發亮.
或許是我的教學方式引不起她的興趣,反正試了二次之後,
我就沒再繼續了.
當時爸爸很不解地問我,為何不再教海琍鋼琴呢?
當時海琍正沈浸在算術的世界理,她央求我給他出題目算,算得不亦樂乎.
我說:「你看看她算數學時的表情及眼神,再看看她坐在鋼琴前的模樣,就會懂了!」
有興趣是很強的學習動力,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才能做到自主的反覆練習,
這跟交差了事的心態完全不同.
後來有機會帶孩子去體驗一堂玩音樂的課,
海琍跟敏琍的眼神都發亮了!
原來音樂也可以用玩的,
沒有五線譜,不用認識音符,
老師帶著孩子用耳朵聆聽,用身體感知,
啟發孩子對音樂的認知.
這就是我當年錯過的,創造不需畫地自限,
音樂無所不在,存在生活裡,存在空氣中,
存在身體的每個細胞內,而不僅僅只有在琴譜上!
我太習慣用自己過去的學習經驗套用在孩子身上,
還好我經常注視他們眼神,
當他們覺得好玩的時候,眼神中射出的那道光芒我知道的,
到底是希望他們好好學還是好好玩呢?
我覺得是玩中學,學中玩,
不如嘗試著將「學習」包裝成「玩樂」行銷給孩子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