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生活 育兒爸爸經

38世代‧樂於學習 but 時間不夠
印象深刻:先學會叫爸比
與各位新手爸比一樣,除了沉浸於喜獲麟兒的喜悅之外,更是期待孩子輕柔地第一聲呼喊。一般而言,由於主要照顧者是媽咪,通常孩子先學會叫媽咪。但是王宏哲與太太都是兒童發展專家,倆人便暗自較量,誰能贏得孩子的第一句稱謂。
就在10個月大時,小智想要爸比的擁抱,便發出第一聲有意義的「爸爸」呼喊。王宏哲專家當然很感動與得意,而此時在一旁的媽咪,卻不願承認這個事實,心想我這麼辛苦的照顧,居然還是先叫爸比。
平時相處:專屬洗澡時刻
替孩子清潔沐浴是王宏哲專家的堅持。從滿月開始,小智的每一天洗香香任務都是由王宏哲專家一手包辦。只要準備了溫水,蹲下來跟孩子說:「我們來洗澡,好不好?」小智就會張開雙手,很開心地跑向爸比,倆人一起衝進浴室,大打水戰。此時,有點吃醋的媽咪就會在外頭說著:「你們兩個又在玩水了,弄得亂七八糟!」
平日的傍晚,王宏哲專家總是趕著回家,因為一整天能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僅有晚上這幾個小時,尤其是這段專屬倆人的洗澡時刻更是特別珍惜,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裡,只有爸比和孩子相依為命,堅定的革命情感就此培養起來。
生活改變:有了孩子,無法遠行
王宏哲專家表示,在孩子1歲以前完全無法規劃旅行。每次想要出門一趟,就發現自己的車不夠大,光是後車廂放上一個手推車,其他東西就沒有位置了。而後座還得安置安全座椅,更別說其他瓶瓶罐罐的奶瓶、奶粉…等小東西。加上,孩子也不可能每次都乖乖地搭長途車。而帶出國又擔心,如果臨時生病,無法提供像國內這麼優質的醫療資源。
爸比教養行不行?
身為爸比,王宏哲專家表示,當然不同意媽咪擅長教養孩子的傳統說法,而是認為誰可以引導好的行為,戒掉孩子壞習慣,才是比較厲害的一方。以午餐還沒吃完,孩子就想離開位子為例,他與太太都能夠控制。
有些家庭的孩子,吃飯就像是打戰,一直追著他跑,養成壞習慣。但是在王宏哲專家的作法是只要孩子一離開座位,就停止餵食。孩子可能繞了一圈,發現都沒有好玩,肚子一餓,就會爬回自己的小椅子。
小智從1歲5個月開始,手眼協調發展能力漸佳,就自己拿著小湯匙一口一口慢慢吃,即使吃得亂七八糟,像個小花貓,王宏哲專家也不會大驚小怪,因為這是必經過程。訓練孩子獨立吃,才會覺得更好吃。
隔代教養:輕鬆溝通取代爭執
平日白天,王宏哲專家與太太都要上班,小智就交給阿公阿嬤照顧。平日晚上與週末再由爸比媽咪交棒,這時候就能夠體會平時長輩的辛苦。尤其,他們不是專業保母,又有年紀了,體力不如從前。
面對常見的隔代教養問題,王宏哲專家以自身經驗表示,當晚輩對於上一代的教養方法有意見時,爸比媽咪不妨停下想一想──有沒有能力自己帶?假如自己照顧,真的能夠做到十全十美的正確教養嗎?雖然我們都知道方法,回到現實層面,可能力不從心。
當倆夫妻有所抱怨時,就會互相提醒,別忘了「同理心」!有了這個同理心,少了一來一往的爭執,取而代之的是「輕鬆溝通」。其中,最忌諱的就是晚輩「教導」長輩,在阿公阿嬤眼中,即便你閱讀了許多育兒書籍,甚至是位專家,還是違背倫理。
時常在電視節目解答爸比媽咪教養疑惑的王宏哲專家,家裡的阿嬤也會很認真地收看,但不是為了看自己的寶貝兒子,而是專挑育兒節目,想知道怎麼帶小孫子。由此可知,長輩也是很願意學習,只是不知道方法。
這時候,王宏哲專家建議,爸比媽咪應該帶著孩子「示範」給阿公阿嬤看,讓長輩知道在家裡是如何處理這類事情,他們就會發現,原來他這樣會聽話喔!為了能夠帶好小孫子,長輩一定會偷偷學起來的。
未來生活:開心笑著
在臨床多年經歷以及自己帶孩子的經驗,王宏哲專家不喜歡孩子哭泣,雖然哭泣是人類的一種情緒,而且孩子一定會哭泣。可是,王宏哲專家仍希望在自己的能力所及範圍之內,盡量讓小智在生活之中,充滿微笑與正向情緒,這會遠比富裕的物質生活來得更有意義。
陪伴孩子玩遊戲
現在的小智還有沒有兄弟姐妹,如果連爸比媽咪也不陪伴孩子遊戲,他就只能自己玩。當小智6個月學會坐,王宏哲專家就開始跟他玩大布球,看到他手腳併用抓住球,再用盡吃奶的力氣,滿心歡喜地將球傳遞出去;到現在,一回家就會先玩小小球。
利用上班前的時間,帶著小智到中庭,找小貓、小狗,雖然可能只是短短的幾分鐘,就可以讓他認識花花草草,並填滿探索的好奇心。而看到小智開心地指著瀑布,王宏哲專家也能滿足地開始一天的工作。
38世代:樂於學習+缺乏時間
王宏哲專家觀察到,30多歲的爸比樂於為了孩子而學習相關教養議題,並聽取客觀意見,而不堅持己見。擺脫傳統大男人的架子,反而分擔家務、照顧孩子,減輕太太的負擔,而獲取讚譽有佳的好名聲。
處於事業衝刺期的38世代爸比,總是覺得時間不夠與孩子相處,有時候真的很兩難。不過,王宏哲專家的作法是以孩子優先,晚上陪孩子入睡後,才又爬起來繼續工作,因此常見凌晨1、2點,還在網路上回覆媽咪們的疑難雜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