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發燒,四個正確觀念
體溫越高越嚴重?
發燒的有無、體溫的高低都不一定能代表疾病嚴重度,兒童生病時,重要的是觀察有無重症的危險病徵。
無論有無發燒,如果兒童出現下列情形,宜儘速至兒科專科醫師處診治:
.三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
.尿量大幅減少
.哭泣時沒有眼淚
.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
.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
.持續頭痛與嘔吐
.頸部僵硬
.咳痰有血絲
.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
.心跳速度太慢、心跳不規則
.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
.皮膚出現紫斑
.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選擇退燒的方法跟發燒原因有關
冰枕、溫水拭浴等物理退燒法,並不會改變發炎反應引起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所以不會有退燒效果,反而可能造成發燒兒童額外的代謝負擔,單純注射點滴也沒有退燒效果。
有些家長認為蓋被子逼出汗或多穿衣服可以幫助退燒,但這樣是錯誤的,反而會讓小孩體溫上升。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定位點正常而只是產熱與散熱失調的情形,或使用退燒藥以後開始散熱流汗的時候,使用物理退燒法才有些幫助。
如果發燒未退,可以用溫水洗澡或以擦拭身體,幫助身體散熱,千萬不要用冷水洗澡或擦試酒精,否則會讓血管收縮而阻礙散熱;兒童發燒時水份會蒸發,可以多喝水或吃粥。
各種退燒藥物中,除了阿斯匹靈不可用於18歲以下兒童之外,其他口服與塞劑均可於必要時適量使用。
後續的處理
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造成醫療的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其目的在帶給兒童短暫的舒適。
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其中有些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家長必須注意有無前面所列的危險病徵,並持續遵從醫矚追蹤治療。
參考自 台灣兒科醫學會 http://www.pediatr.org.tw/people/edu_info.asp?id=1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