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交換條件叫他聽話,反而養成壞習慣!
我常說,懂孩子的心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有時候不懂孩子的心理,父母會產生不正確的教養行為,反而影響了孩子的健康;心理學研究發現,用什麼東西跟孩子交換條件,其實是在暗示孩子,更喜歡那個東西,而總是用這種教養的方法,會讓孩子最後淪陷,沉迷於你的賄賂物,孩子原本可能沒有這麼愛,卻是因為家長的做法「放大」了它。
舉個例子來說,我常在外面看到很多父母,跟孩子說:
以上這四種話,你有沒有說過?是不是也覺得似曾相似、很熟悉呢?
我們來想想看……每天三頓飯,每次乖乖吃完就有零食餅乾,你就是對孩子做三次催眠:「零食餅乾好重要!零食餅乾好重要!零食餅乾好重要!」;每次哭鬧就有平版,你就是在提醒孩子的潛意識:「平板可以停止我的哭鬧!」
所以,交換條件,不能常用,有時只是強化了後面他想交換或想得到的好處,卻不會從行為本身覺得這是應該「要做好」的事,久而久之會變得更被動,都要有好處獎勵才做,就是這個原因。
聰明的父母,獎勵好行為,建立正確的連結
那我的做法是什麼?我們家有另外一種交換條件~我家的孩子也一樣,難免會剩下幾口飯,就會不專心及吃不下,我們會跟他們說:「加油!後面有水果在等你!」
另外,有研究發現,一個好的習慣的養成時間及次數,是壞習慣的3倍以上。孩子不愛,有時候是爸媽撤退的太早,試了這個方法的頭一兩次就放棄,又暗示了孩子:「你看,我只要say NO!你就會換一個方法,可見它不是什麼好東西!」,於是陷入無限的輪迴裡面,怎麼樣都發現不了孩子要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是聰明的爸媽,這時候應該把重點,重新導引到好行為的獎勵,例如,加倍讚賞孩子的努力:「天啊!你自己吃到剩兩口飯耶,看來我等一下有好多時間可以陪你玩了!」「哇~你哭的時間比上次短,而且還可以好好說耶,這樣不抱一下怎麼行勒?」
物質交換條件,對孩子心智發展有影響
交換條件,也是教養中大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原因不外乎是「方便、快速、又有效」。但孩子的心智畢竟還在成熟當中,我們擔心孩子反而被這些誘惑物強化,而觀察不到爸爸媽媽教養的焦點。
例如:你乖乖坐餐椅吃飯,我等會就給你一塊蛋糕。這樣教,讓孩子失去觀察自己餐盤裡食物的內容,強化蛋糕的重要性;你不要亂跑,我就給你手機平板,當孩子沒有手機平板時,你就會變的控制不了他,孩子被賄賂物強化,而不能發展出自律的能力。
交換條件的教養,不是不行,而是要少用,更不能讓孩子養成習慣來談判。
如果交換條件的方式過於頻繁,長久下來會影響孩子的負面心智發展,例如: